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故宮南院奇幻嘉年華:21世紀博物館特展,「科技與藝術」的相容與變形

故宮南院奇幻嘉年華:21世紀博物館特展,「科技與藝術」的相容與變形
Photo Credit: HTC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HTC積極與世界各大美術館合作,探索虛擬實境藝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利用此科技協力推廣藝術品。近期的「故宮南院奇幻嘉年華:21世紀博物館特展」就變得極為特殊,也可說是「科技」與「藝術」另一種相容與變形。

HTC(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手機的開發之外,也早在2017年成立「HTC VIVE Arts」,積極與世界各大美術館合作,探索虛擬實境藝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利用此科技協力推廣藝術品,並且扶植影像創作者,將影像觀感從2D、3D的視覺體驗,走向身歷其境的360度沈浸式體驗。近期由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HTC協辦的「故宮南院奇幻嘉年華:21世紀博物館特展」就變得極為特殊,也可說是「科技」與「藝術」另一種相容與變形。

HTC故宮南院奇幻之夜-VR藝術家Anna_Dream_Brush現場表演(2)
Photo Credit: HTC

先將時間拉回今年10月20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於台南提出觀光政策,指出將故宮館藏文物一次展出,引起軒然大波遭到各界撻伐,雖然一次展出絕對不可行,但此謬論衍伸出的「數位化」討論卻是可行。故宮其實已經進行了相當繁重的數位化工作,而放眼世界各處博物館,「數位化」以及「創造互動」是明顯趨勢,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的IG帳號有近500萬粉絲數量,透過社群媒體的操作將遙不可及的藝術品碰觸大眾群體,令人更想實際走訪欣賞「名作」,再透過有想法、有意識的主題策展,吸引人潮創造來客量,創造互利雙贏的局面才是當代博物館正向的思維模式。

「故宮南院奇幻嘉年華:21世紀博物館特展」便試圖以「數位化」及「創造互動」的方式親近大眾,包括與英國泰特美術館共同製作的《莫里迪亞尼VR:赭石工作室》;與故宮合作並拿下美國GLAMi Awards榮譽獎的《清明上河圖》;與法國橘園美術館齊力完成並獲2019 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莫內:傾慕睡蓮》;與德國舊國家美術館攜手創作的《海邊的修道士》;於法國羅浮宮「達文西500週年特展」展出的《蒙娜麗莎:越界視野》等作品,橫跨9個世紀進行特展。

HTC故宮南院奇幻之夜(13)
Photo Credit: HTC

這些世界名作對於多數人來說通常只聞其名不見其作,因為在經濟、語言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親臨美術館,「藝術品」則成了文化上的極大隔閡,透過本次展覽,有效打破地域疆界,令人如夢似真的身處博物館中,同時讓時間、資源有限制的人能打開眼界與想像,欣賞藝術。

這些作品透過VR呈現,能帶來不同於2D平面或是純語音導覽的效果,例如《蒙娜麗莎:越界視野》,觀者就能在VR中,立體式地剖析蒙娜麗莎,暈塗法、空氣透視法的解說極為生動有趣,更從髮型、服裝、色塊、姿勢、圖畫的保存做為影像切點,設計上能恣意地帶領觀者直面創作,眼觀耳聽,同時饒富趣味,導覽便有了縱深,不再是扁平化的閱讀與理解。

再者,如《清明上河圖》,觀者穿梭於歷史長河,化身北宋市井小民,身歷其境體驗《清明上河圖》的生活,並完成指定任務。上述舉例,某程度上都能拉近大眾與所謂藝術的距離,不再是孤芳自賞,創造普世性,且若觀者對作品產生興趣,便有機會欲窺真跡,方能替博物館與藝術品帶來生機。科技之於藝術,提供另一種說故事的能力與方法,也為藝術創作帶來多變的可能性與再造性,對科技世代呈現不同面向的思考。

HTC故宮南院奇幻之夜(4)
Photo Credit: HTC

但筆走至此,此展也有VR的通病,以《蒙娜麗莎:越界視野》為例,雖然CG動畫對空間掌控比較彈性,但當觀者沉浸在羅浮宮時,其視角因創作者有意為之仍舊緊盯《蒙娜麗莎》這幅畫作,一旦觀者視角脫離《蒙娜麗莎》轉向其他空間時,語音導覽及剖析《蒙娜麗莎》的影像仍舊同步進行,顯然創作者並未思考觀者可能的「分神」,導致忽略其他環景,所謂「沉浸式」的意義便顯得有些單薄,難脫只為營造氣氛的窠臼。

由於VR的360度環景,當代的影像語言難以施展,觀眾在一般電影中,皆在創作者的引領下找到敘事與觀點角度,但VR說故事的方法是開放性而非限制性,更多的參與、體驗,讓觀者自由找到視角,才能有效將VR的360度環景優勢發揮,當中的「自主性」儼然是核心並極為重要。

截稿至今,在有限的VR觀影經驗中,趙德胤的《幕後》令人印象深刻,片子透過「戲中戲」的後設手法,讓觀眾在反覆重演的情節中,找到立足的觀點,且有效建立觀眾、角色與360度環景間的關係,因為戲中戲不斷NG重拍,觀者自在選擇想觀看的角度,不至疏漏視角外的劇情,能優雅、舒適地在這些反覆的影像中緩解困惑,合理的替VR找到解答,成功發展出不同的敘事法。

不可否認的是,VR的影像製造已經在世界上形成一股勢力,身為歷史最悠久的影展之一,威尼斯近年呈現的氛圍卻是最有活力的,2017年因應科技潮流,首度增設了「VR電影競賽單元」,並由台灣藝術家黃心健的《沙中的房間》拿下最佳VR體驗獎。該屆國際名導蔡明亮也以《家在蘭若寺》參與威尼斯展映,而後在金馬影展與台灣觀眾見面。

蔡明亮家在蘭若寺推8K版 北京電影節放映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墨西哥三傑」之一的大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 Inarritu)在2017年也拍攝了片長7分鐘,名為《Carne Y Arena》的虛擬實境電影,並作為當年坎城影展首屆VR單元的特別放映作品。不僅如此,隔年美國影藝學院更為表彰《Carne Y Arena》的遠見且強而有力的敘事體驗,頒發奧斯卡特別成就獎給阿利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