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變現》:「維基百科」與250年前的「百科全書」究竟有何不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歷史向前開展,全球的人口、合作性樞紐的數量與種類、樞紐所能達到的成果,將地球上幾乎所有人串連在一起的弱連結數量都繼續累增。連結的困難度大幅降低,所要付出的成本也以同樣的速度減少。
文:理查.柯克(Richard Koch)、葛雷格.洛克伍德(Greg Lockwood)
【第5章 樞紐】
以合作為基礎
弟子問佛陀:「極樂世界與地獄是什麼樣子?」
佛陀微微一笑,帶領他到地獄。那裡的人圍坐在一張長桌旁,桌上擺滿山珍海味;但每個人手上綁著一公尺長的筷子,誰也無法將食物送進嘴裡。人們又餓又生氣,開始爭執吵鬧。
接著佛陀又帶弟子到極樂世界。乍看之下與地獄並無差別——同樣是滿滿一桌豐盛的美食;而那裡的人都面帶微笑,用長長的筷子餵彼此吃東西。人們形成或大或小的團體,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目標。
所幸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人類的生活還是比較接近極樂世界。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的進步就仰賴著團體的合作,從最早的狩獵團會一起將獵物驅趕到狹窄的通道,以便一舉成擒,到現代則有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科學家團隊精密配合(該核子研究組織位於日內瓦附近,透過原子的撞擊探究宇宙的奧祕)。人類會聚在一塊兒交際、合作、一起建構組織,達成單槍匹馬做不到的目標,這樣的地方就叫做樞紐。我們最深刻與最結構化的關係(強連結)都發生在樞紐。
樞紐是人與人合作的主要場所與主要管道。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弱連結來合作:例如向陌生的路人問路,或是某位點頭之交為了應徵工作向我打聽相關訊息。但不論是情感、社會還是經濟方面,最深刻、成果最豐碩的合作多半在樞紐發生,亦即眾人彼此之間密切與結構化的關係:如家庭、朋友圈、工作夥伴等。這些關係每天都在創造合作與生產的新奇蹟,讓我們能超越生物的傳承,創造更大的科學經濟成就。這種合作的驅力深植我們內心,甚至會在看似最不可能的情況下發生。
舉例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現代史上最殘酷的一役,英法聯手與德軍對戰。兩軍築壕溝對壘,綿延七百六十五公里,競相朝中間地帶推進。這場戰爭使用的是廉價而且不斷貶值的通貨:人命。再也沒有一場戰爭投入更多的士兵(七千萬)、或犧牲更多人了(包括百姓共二千萬;另有二千萬人重傷)。光是一九一六年七月一日這一天,英軍便死了一萬九千兩百四十人,隨著索姆河之役(Battle of the Somme)展開,三萬八千多人傷亡,多數都在開戰的第一個小時被屠殺。
儘管死傷慘重、完全超乎戰爭一開始的預期,對照戰爭的目的也完全不成比例;雙方的將領與政客都堅持要殲滅對方,贏得無條件的勝利。但即使在這樣悲慘的情況下,敵對的第一線士兵之間依舊能形成自發合作:一方的軍隊依上級指令對另一方發射迫擊炮,但選擇了固定的時間與地點;敵軍也採取同樣的方式進擊,傷亡因此大幅減少。在沒有任何正式的溝通下,兩軍卻能發展出一種合作的策略,讓彼此至少可以暫時鬆一口氣。
多數人都能憑直覺了解樞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樞紐內部的合作行為。與弱連結不同,我們對樞紐熟得不得了,看看我們每天參與的團體結構就知道了:家庭、職場、社團以及生活裡的各種控制中心。學校是樞紐,死黨與教會是樞紐,我們的朋友圈、或幾個性質互異的朋友圈也是樞紐。
樞紐的核心是主導樞紐的人,接近核心的還有樞紐的創造者;如果是公司,則是主要經營者。更外圈還有花很多時間待在樞紐裡的人,像是員工、志工或其他參與者。
樞紐之外還有一些人攸關樞紐的成敗,也就是與之連結的人,如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供應商、社區等。一個樞紐若是欣欣向榮,通常外部連結來的人會比內部多很多。凡是受歡迎的樞必能產生經濟、社會或心理的益處。一個樞紐若是比其他相似的競爭樞紐接觸更多人,就是受歡迎的明證。例如Google就比其他搜尋引擎受歡迎,羅馬天主教比山達基教會擁有更多信徒(也更有錢)。
我們醒著的多數時間都待在樞紐裡,當然對它們很熟悉。但就像很多事情都是當局者迷,我們往往很難理性、周延地審視樞紐。一個人是否能發揮所長或感到幸福,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這些樞紐——包括樞紐的品質、樞紐是否與我們的願望相符、我們在樞紐擔任的角色等。這樣說來確實有點奇怪:我們並不常刻意或謹慎地思考我們所參與的樞紐(後續會進一步探討理由)。例如你是否想過你正參與哪些樞紐?你能有什麼貢獻,又能從中獲得什麼?你參加的樞紐適合你嗎?什麼力量讓你繼續留在裡面?你應該參加不同的樞紐嗎?除了原生家庭,你可以盡情選擇要隸屬哪些團體,以及在裡面扮演的角色。樞紐的選擇顯然攸關我們的人生,但確實有很多理由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不明智的抉擇。首先且讓我們深入探討樞紐對人類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樞紐可供我們選擇。
- 專門化
專門化(specialise)是人類進步的關鍵。樞紐裡的每個人負責不同的工作,專心做自己比別人做得更好的部分;同樣的道理,每個團體也都專注發展本身表現最優異的領域。仔細想想,專門化(也就是經濟學家所稱的「分工」)正是互助合作的最高表現。個人憑一己之力絕不可能追求自給自足,當這個社會專門化的程度愈高,人與人互相倚賴的程度也就愈深。鞋子、數學、精密固定的機翼、法律見解等都不能吃;換句話說,專門化意味著我們必須與人交換產品與服務,在綿密的互惠網絡裡互相合作。可以說差異讓我們連結在一起,人與人不會因分工而分歧,反而更加凝聚。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