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時評賞——杜琪峯電影的犯罪學含意(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到外地,甚至被問到「香港真的經常出現槍戰嗎?」等等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 。到底電影是真的純屬虛構,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真實?
系列前言:猶幸時空旅行未遂,世上大概沒有及時這回事。評賞的人,跟百態總離幾步;賞評的人,又晚了一步。光後留影,千頭萬緒,不要緊,慢慢逐一來賞。
杜琪峯先生(後稱杜sir)以凌厲剛陽的電影風格,在本地及國際影壇皆有聲譽。他的很多電影都涉及警察及黑社會題材。本文將以其作品帶出社會學以及犯罪學上的相關概念,加以討論。有人話:「做戲啫,咁都信?」信不信,乃一念之差;戲裡戲外,也不見得就是兩個世界。現代社會架構越來越複雜,人與人之間無形的距離隨之增加。換言之,我們無法透過直接渠道了解周圍發生的事。因此電影小說便成為了建構我們「想像中的社會」(Benedict Anderson所說的imagined community)重要的一環。做戲,不單是藝術表演,更構成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影響我們根據所得資訊而作出的行為。
不少香港人自少觀賞警匪片,可能會觀察到,一般而言,香港犯罪率甚低,似乎與本地以警察或黑社會為題材的電影數量相映成趣。有時到外地,甚至被問到「香港真的經常出現槍戰嗎?」等等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 (直到旺角事件,不過這是後話)。那到底電影是真的純屬虛構,還是滲透著一定程度的真實性呢?

電影作為媒體的一種,早已成為不少學者的研究對象。美國社會學者David Altheide進行過不少這方面的研究,並提出過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到底媒體在建構恐懼的論述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一段新聞片段的取材、組織、及表演方式很多時候會有意無意把事情放於一個概定的框架內陳述。於是一些零散的社會現象便一一「被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的證明。近年有關「廢青」的討論便屬於其中之一。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不論立場,形式 (傳統抑或網上),只要是商業運作都講求銷量。賣到紙,賺到like,才可以繼續生存。因此,故事需要吸引眼球,引人入勝。久而久之,媒體成為了一個「問題製造機器」 (problem-generating machine)。大眾媒體在進行有關罪惡的論述中無可避免地影響我們對罪惡的觀感,令罪惡「對一些人來說是真實的,而對大部份人來說幾近真實。」

杜sir曾擔任康城影展評審,分別三度及七度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及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導演獎,以槍戰、男性沙文主義、宿命主題聞名。那到底他的電影流露多少真實性呢?首先他的電影帶有濃厚本地色彩。不論是全本地製作如《非常突然》、《PTU》、《神探》,還是近年流行的合拍片《毒戰》,皆在選角、角色塑造、取材上相當本土。很多角色往往是帶有某種缺憾的普通人。就連佳作神探的主角劉青雲在結局亦開宗明義地說明:「我都係人,點解要有分別?」 更多的角色只是會不小心丟失配槍探員、內地人、少數族裔、黑社會小混混,無一不被常人的特質如貪婪、追求榮耀、帶有不光采的過去等等導向一個命運的歸宿。到底杜sir「製造」了甚麼問題,而這些問題放諸今日的香港,又有何參照作用呢?有待下回繼續。
本文獲授權轉載,可見於專頁:fb.com/sanlamofficial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