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非典型親密關係:推翻以「忠貞」為核心的單偶制,世界未必會大亂

非典型親密關係:推翻以「忠貞」為核心的單偶制,世界未必會大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一名剛從嚴格的一對一實踐者剛轉向多邊戀實踐者的我來說,無論是個人的倡議行動或是擔任組織志工,持續無酬進行倡議並不是為了詆毀浪漫愛、抨擊單偶制,而是希望人們能理解到,在親密關係風格的領域之中也能有多元樣貌存在。

文:Salome

半年前,筆者曾在LINE群組收到了一篇文章,作者自稱「把妹教練」主張「渴望開放式關係是因為你跟對方都沒自信」、「條件不好的人才嚮往!」

該群組是一個以「非典型親密關係」為主題的群組,如果你以為大家會因此爆炸那就錯了!「但我覺得我條件不差,滿有自信的阿」群組中的小橙率先答覆。

伴隨非單偶制戀愛關係形成一股討論熱潮,誤解與抨擊也四起。作為剛開始嘗試新型態親密關係的實踐者,筆者希望透過個人生命經驗來嘗試刻畫戀愛風格的多元可能,企圖建立除了單一關係模板外的想像空間,同時,面對外在的污名,自我又是如何進行思辯、產生認同。

越來越多地方都可以見到知情同意的非單偶制聚會和大量參與者的蹤跡,新型態親密關係究竟是個人的偏差,還是普遍存在、卻不被承認的情感模式?推翻以「忠貞」為核心的親密關係系統之後,世界真的會大亂並走向毀滅嗎?

辣台妹聊性別希望透過「合意非單偶制」實踐者的告白與解惑,來聊聊「知情同意的非單偶制」、「開放式關係」,以及筆者實踐的「多邊戀」等非典型關係究竟是什麼?希望藉由書寫與討論,能夠一定程度上消減非典型關係的污名,也對於現今保守勢力做出回應。

我的多情,我的罪惡?

筆者為異性戀女性,大約三年前,有一位長期單戀的對象「凱」,隨著時間流逝沒有發展出更近一步的親密關係,而逐漸疏遠,而後遇見了走入交往關係的對象「靖」。

與靖交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仍然時不時會思念凱,貪戀著最後一次通話時的嬉鬧、想著上一次難過時他的陪伴——他對我來說是個特別的人。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認為我是個婊子,沒錯!我當時的自我認同的確是如此認定。

對當時的我來說,情感教育在我身上還是有成功地植入,正因知道真愛的道理是「如果夠愛一個人,眼裡不會有第二個人」,當眼裡浮現他人的身影時,我想或許我不夠愛靖因此提了分手。在「真愛唯一,唯一才是真愛」的邏輯之下,「精神出軌」代表我不夠喜歡靖,也否定了我對靖的感情。

分手後,我時常想,「我真的不喜歡靖嗎?」「嗯⋯我是喜歡的!」那為何我仍放不下凱?當時的我認為,如果我無法做到一次只喜歡一個人,肯定是這兩個人我都不夠喜歡、還想玩,還沒有到想定下來的年紀。

依循真愛的邏輯,我下了一個結論:「我還沒資格愛人」,也因此自我放逐許久而不敢進入新的感情關係,只因不願自己成為那把劃破對方真心的利刃。

單偶伴侶外的美麗新世界

約在兩年前,意外地在網路上看見「多邊戀」一詞, 文章中簡短地寫著「在知情同意的狀況之下,個人被允許擁有兩個或以上的伴侶」,好奇之下搜尋了相關的文章,這成了感情生活的轉機,自封已久的情感地窖中找到一絲出路——這可能正是我所嚮往。

開放式關係和多邊戀均屬於「知情同意的非單偶制」的一種形式,兩者都建立在雙方坦誠的狀況之下,任一方都擁有與第三者發展親密關係的自由。

兩者的差異之處在於,開放式關係為「伴侶同意彼此可以發生與對方無關的『性』關係」,多邊戀則被定義為「同時『愛戀』多人,不具獨佔性,且誠實、負責、道德的哲學和伴侶關係。」

「知情同意的非單偶制」,是一種涵蓋任何形式並允許同時擁有多個夥伴的關係,當中的關係包含多種風格,如換偶、開放式關係和多邊戀等。儘管還沒有對一般人群進行具體調查,但根據估計,在北美,西歐和澳洲,約有4%至5%的人們採取了知情同意的非單偶制。

大眾的愛情觀,以及愛情觀形成的背景

認識新型關係之後,筆者試著檢視自我對於愛情的認知,以及為何會有這樣的認知。

在前幾段戀情中,可以自信地說自己是個「嚴格的一對一者」,無論是對自身或是對方均以最遵守世道的方式經營,自身從未有出軌和試圖出軌的經驗,而對方真心與否總是能從幾個「線索」來觀察,例如是否為我和其他可發展對象斷絕關係、是否性忠貞、前任打來時是否有拒絕等。

從小我們都被教育要追求「好」,而所有的關係當中那個唯一「真愛」才是「好」的,追求真愛成為現代人的信仰之一,對我也不例外。在關係中,我像個偵探一般,時時刻刻透過檢視那些被認為是「真愛的線索」來確保自我正在走往真愛的道路之上。

這樣的認知與檢視線索是如何形成的呢?從華人大眾文化中的愛情腳本來看,我們的影音作品如何呈現愛情?我們如何辨別真愛?

首先,在膾炙人口的電視劇《犀利人妻》中的郝康德說「三個人的關係,實在太擁擠了......」;《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的「有時候我覺得那就是我的人生,一直在等待,那個提領我的人。」

從KTV必點熱門情歌來看,《新不了情》的「愛你怎麼能了,今夜的你應該明暸」;《屋頂》中「在屋頂唱著你的歌,在屋頂和我愛的人。」

而在西方文化中,無論是迪士尼中王子公主幸福美滿的一夫一妻結局,抑或是電影《手札情緣》中「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均預設了愛情終點只會有「人」而非「人們」在等待你,且兩個人的伴侶關係才是較適合的。

我們是否可以設想上述的台詞中「你」字均換成「你們」故事的劇情將會如何發展?此外,除了愛情名言之外,文本當中主角的貼心舉動、為了元配甩開小三、因違反了性忠貞而破碎的關係,更是成為人們「愛情腳本」的重要參考。


“性別特調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