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從紐約到洛杉磯,諾亞包姆巴赫匠心獨具的家庭詩篇

《婚姻故事》:從紐約到洛杉磯,諾亞包姆巴赫匠心獨具的家庭詩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諾亞包姆巴赫的電影無論是剛畢業對未來徬徨的大學生,抑或是逐漸走向陌路的夫妻,都在他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中極俱可視性。而這次藏在《婚姻故事》底下的焦慮,終究是「愛」與「被愛」的本質;「自我實現」和「他者羈絆」的互動關係。

《婚姻故事》的好,說到底還是要歸功於如手術刀般的犀利的對白,以及兩位演員各自交出影史留名的演技。藍迪紐曼(Randy Newman)譜寫的原創配樂也有畫龍點睛、烘托情緒的效能,演技的部分以及蘿拉鄧揭露「父權」的台詞便不再贅述,畢竟每個人都能感受那樣的強大演出,且對此讚揚演技的文章應該也夠多了。

而包姆巴赫曾說:「在寫作時盡量不分析角色,但我對我的生活有很好的分析能力,我認為生活是電影的素材。」細膩觀察自身經驗,同時用大量的生活細節堆疊出影像作品,且不顯得枯燥與乏味,正是編導的功力──最令人喜歡的是透過法律攻防,進而提煉出真實人性及失能的婚姻生活,如同《從前,有個好萊塢》以及《愛爾蘭人》,各自用細節換來強勁的敘事力道,不嫌笨重。

MV5BNDE1OTM4MmMtZWEzZi00YjNlLWIyNDMtMmJk
Photo Credit: IMDb

觀看諾亞包姆巴赫的作品時,也總是能找到一些致敬:《紐約哈哈哈》我們感受到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的《夏日之戀》,配樂則用了李歐卡霍(Leos Carax)在《壞痞子》中使用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Modern Love〉,也能在廢青們的家中看見楚浮《零用錢》的海報;而《親情難捨》中在對白中出現高達(Jean-Luc Godard)的《斷了氣》,這次的《婚姻故事》則能看見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婚姻場景》片名的壁掛和《芬尼與亞歷山大》的相似構圖。諾亞巴赫在小地方從來不吝於展現自己的品味與喜好,也替影迷增添另一層趣味。

從首部劇情長片《瘋狂二十年華》開始,諾亞包姆巴赫的電影就流露出一股知識份子的氣質和獨有的焦慮,或許是爸媽皆為文學家的薰陶,培養出的深厚文學底蘊。而無論是剛畢業對未來徬徨的大學生,抑或是逐漸走向陌路的夫妻,都在包姆巴赫手中的筆、肩上的鏡頭中極俱可視性。而這次藏在《婚姻故事》底下的焦慮,終究是「愛」與「被愛」的本質;「自我實現」和「他者羈絆」的互動關係,諾亞包姆巴赫此次梳理「人」的核心,同時拆解「兩性」,透骨入心。

最終,片尾重返「萬聖節」,在孩子獨白中念出開頭的告白信,完整收束,同時透過史嘉蕾喬韓森的溫暖善意(讓出孩子的一天),給出這對男女有可能的和解,並且於本該狂歡的節日提醒世人:該繫好鞋帶,拍拍鞋身,縱使曾經親情難捨,仍須各自轉身,踏往未知的遙遠彼方。

MV5BOWIzMzU3YzAtNWNkZC00MGJkLWI1NjMtZDVj
Photo Credit: IMDb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