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套》:要是我們放任摩梭人的家庭體系消亡,當代世界會損失慘重

《解套》:要是我們放任摩梭人的家庭體系消亡,當代世界會損失慘重
雲南麗江古城摩梭織女|Photo Credit: Gisling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強韌的前現代摩梭家庭體系,提前千年預示了晚期現代性下,紀登斯所謂「純粹關係」的核心原則。親密關係只因為「給身屬其中的每個個體帶來充分的滿足」才延續。然而,摩梭人實作的親密關係甚至比純粹關係「還要純」也說不定,而且摩梭人早了兩千年。

文:茱蒂絲.斯泰西(Judith Stacey)

將馬從馬車解套:摩梭人之間的無婚愛情

假使消逝中的家庭形式有它的國際瀕危物種狀況,我會毫不遲疑地提名中國西南方的摩梭人。摩梭人的家庭體系是本書壓軸的個案研究,世人所知也最少。要是我們放任這種獨特又古老的家庭體系消亡,當代世界會損失慘重。我們將喪失的物種,是托爾斯泰壓根沒想過的幸福家庭生活,這個物種為個體的慾愛和家庭的安穩之間棘手的矛盾,提供創意十足的解決方案,時至今日,似乎格外切題。

強韌的前現代摩梭家庭體系,提前千年預示了晚期現代性下,紀登斯所謂「純粹關係」的核心原則。讀者請回想紀登斯的理論:二十世紀晚期的經濟與社會境況「切斷了〔性相〕跟生殖、親屬關係和世代好幾世紀以來的整合」,於是他稱為「匯流愛」的烏托邦式親密關係實作,才得以茁生。紀登斯將純粹關係描繪成這樣的一個世界:相互平等的人,純為親密關係「本身的緣故」而追求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只因為「給身屬其中的每個個體帶來充分的滿足」才延續。然而,摩梭人實作的親密關係甚至比純粹關係「還要純」也說不定,而且摩梭人早了兩千年。

已故的威廉.G.史金納(William G. Skinner)是卓越的漢學和人類學者。一九九五年時,我跟他一起教某個研究所研討班,主題是東方和西方的家庭和親屬關係,我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首次得知世上有摩梭人的存在。摩梭是中國西南方一支小巧的少數民族文化,不興婚姻這回事,我聽得目瞪口呆。十幾年過去,我才終於前往摩梭人住居的崇山峻嶺朝聖,以我自己半信半疑的眼睛、耳朵和心智,去觀察這套奇異的家庭體系。

就這樣,二○○七年八月,我成為每年數十萬的觀光客之一,甘願從最近的城市麗江,顛簸七小時,蜿蜒髮夾彎,才抵達偏遠的雲南省瀘沽湖一帶。中國國家官方承認五十六個異於漢族的「民族」,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原鄉在雲南。瀘沽湖高踞喜馬拉雅山脈,雲南省和四川省交界,臨近圖博邊境,是中國蓬勃的國內旅遊業最熱門的景點之一。九成觀光客是中國籍,受文宣吸引,前來品賞壯觀的自然美景和服飾鮮豔的少數民族文化成員。然而,棲身瀘沽湖畔村莊的古老摩梭文化,估計有四到五萬族人在世,他們傳奇的家庭與性事習俗,才是引來旅人的首要文化磁石。

儘管摩梭人自認是自主的族群,中國國家官方卻將他們歸類為更大的納西族中,一支獨樹一格的次文化。獨樹一格,說得一點都沒錯。要知道,摩梭人實作的家庭制度是舉世最古老的一種,論彈性和韌性則無與倫比,說是獨一無二恐怕也不為過。約莫兩千年前,當代摩梭人的圖博——緬甸祖先發想出人類學或歷史紀錄上,唯一不以婚姻為基礎的家庭和親屬體系。我在本書導言舉出婚姻、親職和家庭生活方面,當代的三大基本信條:(一)婚姻是一種普世制度;(二)扶養孩子的理想家庭結構,是已婚異性戀夫妻和他們親生或收養的小孩,所組成的「完整無缺」的家庭;(三)孩子需要並且渴望認識生身父親,並跟他生活在一起,男孩尤其如此。

摩梭人的家庭原則直接違反這三大信條。至於怎麼帶小孩才理想,另外還有兩種信念,很少被質疑,但在傳統摩梭式家庭生活前,卻都值得再商榷了:首先,夫妻的婚姻品質和穩定影響兒童的福祉與安危至深;第二,沉溺於多重婚外性私通的父母,不負責任地危及小孩的情緒福祉。這或許比違反前三大信條還更發人深省。

傳統的摩梭家庭生活給了我們一則例外,這則例外沒有證實上述規則,而是深刻地質疑之。摩梭人的親屬關係主要是母系,起居亦從母系,對比傳統中國以家父長為尊的制度,足以令人瞠目。「幸福的定義是跟母系親屬和諧生活的能力,」深知摩梭人的一個人類學者如此說明。「此世生命的終極意義,是支持與維護家戶的和諧。」成年的摩梭子女沒有跟一個或更多配偶結婚、共赴家庭生活,反之,他們仍舊跟他們的母親、母親的血親,留在擴展的、多代共住的家屋。家人判斷最有能力管理家庭與經濟活動的成年女人或男人,會被委以dabu的職分。家庭成員一同擁有、維護並繼承家產,從事必要的勞動;家裡的女人生下的小孩,全都一起撫養;年長而需要人照顧的成員,便一起關懷。

在傳統摩梭家庭價值中,性事和戀情跟居家生活、親職、照護,還有經濟連帶,是徹底區分開來的。性生活只能出於自願,屬於夜間;家庭生活則是強制的,屬於日間。只要個體遵守嚴格的口語禁忌,即在親戚面前或是性別雜處的場子,不得談論情慾活動,那麼文化上對異性戀慾望的態度是放縱、從容的,人們不以道德的觀點待之。

女孩屆滿十三歲,便要行成人禮,稱「裙」禮,儀式將給予她一間名符其實的自己的睡覺房。這間房在摩梭的語言裡叫「花房」,她可以自由邀請、接待或拒絕任何決定應召前來的男性追求者夜裡來訪。男孩屆滿十三歲,也有形制類似的「褲」禮,標誌男孩在文化上已過渡至成熟,不過男孩不會得到私人的睡覺房。成熟的男性固然沒有睡覺房,但有資格實作tisese。中國人把tisese翻譯成「走婚」實在誤導人,其實在摩梭語言裡,這個詞字面的意思是一個男人「來來回回」。男人日間跟他們的母系家人起居、飲食、工作,夜幕低垂後,他們意中哪個女人,就請求對方讓他進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