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京看「地域力」(上):公務員該用什麼心態發展地方創生?

從東京看「地域力」(上):公務員該用什麼心態發展地方創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方創生不是一蹴可及。」地域振興協力隊之父椎川忍理事長一路走來的經驗告訴他,在面對地方議題時,若是沒有穩固的結構,那麽就會像是在沙上建塔般勢在必垮,即使是繞道,也要好好地打好基礎。

在日本時常會聽到「地域力」這個名詞,所謂的地域力,是指居民自律關心治安、防災、教育、自治等區域問題,透過區域內不同的人相互參與合作,一邊解決區域問題,同時創造區域價值的力量,可說是地域賦權的過程,在學術上是「由區域的問題解決力、社區治理以及社會資本三者構成。」

地域活性化Regional Vitalization,旨在解決產業沒落雇用減少、人流外流減少、以及區域文化傳統衰退,透過不同的振興方法活化地方,讓人覺得地方有價值,因而有資金和人口流入。本文分上下篇介紹日本專門培地方公務人才的組織東京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一般財団法人地域活性化センター)。

筆者於2018年參加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GRIPS)的「台湾若手人材育成プログラム」計畫,計畫內容除了修課、訪談中央及地方政府之外,有一部分是根據申請者提出的研究計畫,由校方媒合至相關單位實習體驗。有人研究台日青年社會運動與政治參與到福島縣觀光課、有人研究電影產業政策就到橫濱電影資料館、也有人因為研究的是亞洲高等教育政策,就留在學校的國際交流室實習。

而筆者提出的研究計畫為「日本地方創生戰略」則是到東京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實習,親身參與在日本地方創生的前線執行單位,並訪問中心的靈魂人物椎川忍理事長。

地域振興協力隊之父椎川忍理事長
如何發揚地域活性化的精神?

椎川理事長是退休公務員,平時假日喜歡探訪日本山林古道,時常不吝分享非常在地的日本祭典資訊,例如山形縣的小國町有一個獵熊祭典,古時候以獵熊象徵著成人,同時敬山祭祖。然而現今的社會已有保育的觀念,因此祭典也慢慢轉型。

理事長在他36年的公務人員生涯中,經歷了總務省的地方財政、消防、國際、地域力創造、地方事務以及自治體大學、內閣府等職務。在他的自我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日本公務人員的職涯,在不同的崗位上推動、提出些什麼有利國家發展的計畫,包括他30歲時(1984年昭和59年),擔任自治省(總務省前身)消防廳急救救助室專門官,負責撰寫消防急救開發的報告書、導入急救業務的消防法修法、創立國際消防救助隊、並派遣日本研究員到美國的FEMA。三年後,擔任宮崎縣財政課長時將消費稅導入預算,考察如何推動「idea計畫」。

進入平成年代(1989年),四十歲時,他擔任島根縣的總務部長,實施了「出前縣廳」行動式偏鄉縣廳計畫、創設了島根縣立大學、策劃資訊情報擴充計畫以及縣廳的資訊情報化。五十歲時,負責改革自治體大學(傳統上總務省培育地方公務員的中央研修機關),創設了新時代區域經營的課程以及碩士專門課程。在制度面上,他也創設了定住自立圈的制度、以及地域振興協力隊制度,同時推動「綠的分權改革」政策。

理事長在退休後,他擔任「投入地方公務員(地域に飛び出す公務員)」的社群代表,不斷與地方首長合作,倡議要支持地方公務員。同時擔任「地域力早安俱樂部(地域力おっはー!クラブ)」代表,推動官民合作的早晨讀書會等行動,不斷透過投稿學術期刊、出書、當顧問講師等行動支持地方發展,期許在成熟的日本社會中建構出活絡地方知識智慧與人才培育的系統。

從2014年現在他擔任「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的理事長,積極與地方政府簽約做人才培育的合作,由地方政府派送公務員到東京一至兩年,負責學習跨領域的地方活化方法、同時在東京連結全日本的人脈網絡,並實際由公務員們主辦週末型研討會、日本全國各地創生塾,出版編輯相關刊物與報告,讓首都與地方的距離不再遙遠、資源資訊不再破碎、人才不再缺乏,且每一位專員返回家鄉時,便是活化地方的一個領袖種籽。

除了活動企劃與執行之外,活性化中心的組織分工如下圖,可以看到「地域活化」必須要有的能力與工作是什麼。

map
地域活性化中心組織圖 | 圖片來源:一般財団法人地域活性化センター組織図

不要國家說什麼就做什麼
不要著急,別著急,不要走捷徑

在理事長的演講中,他強調首先要將國家的「地方創生」,想成自己居住地的「區域創生」。他認為,基本上,地區創生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只能自己思考並付諸實踐。對於如何認知國家不同的的政策,就想說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可以靈活利用的東西就好了。這就必須要理解國家的政治是怎樣的東西,才不被人擺佈,同時也應堅持信念,實踐信念。

換言之,必須打破「國家說的就做,且按照國家的話做」的想法,從理事長多年的公務經驗來看,他認為大家應好好客觀地理解現狀、運用數據,審慎思考如何實踐,這不只是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是包括地域居民在內,都應接受好好地做。在他的分享中,他十分推崇地方創生的榜樣鹿兒島縣鹿屋市串良町柳谷集落(やねだん)公民館長豐重哲郎,這位館長有一句名言就是「不要著急,別著急,不要走捷徑!」,花20年來解决所有地區的課題。

「地方創生是以改革國民(居民)意識為前提。」理事長認為對於人口問題,需要每一位國民和居民理解,不改變的話就不成功。特別是要從年輕人、中小學生們共同參與開始,如果不能接受多元的價值觀,就無法解决「無意識」的問題。因此地區、社會、企業、政府機關都必須去挖掘出年輕人的能力。

RTX6T7D3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