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離開了家》:匯錢、家庭邀請和反向移民是「來自底層的跨國性實踐」

《我們都離開了家》:匯錢、家庭邀請和反向移民是「來自底層的跨國性實踐」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韓國男性和越南女性之間的國際婚姻,可以看作是沒有享受到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好處的貧困國民之間的結合。越南女性和韓國男性創造的「家庭」,展現出他們如何通過媒合與交換自身缺少的資源,來解決全球面臨的再生產危機。

不是只有韓國的家庭成員會互相了解情形並規劃更美好的未來,越南的家庭也了解移民韓國的女兒經濟上有困難,且不太有階級上升的可能。二○○八年,胡氏瑩與大自己二十歲、生活非常不穩定且一直在失業和打零工的邊緣徘徊的韓國丈夫結婚。二○一二年,我在河內遇到胡氏瑩的姊姊,她強烈建議妹妹一家反向移民回越南,也因此他們還沒有賣掉家裡擁有的土地。但是胡氏瑩卻說她在韓國成為正式的導遊前不會回越南。胡氏瑩的姊姊則相信,當越南的經濟有更多發展時,她的妹妹便會改變心意。

韓國男性和越南女性之間的國際婚姻,可以看作是沒有享受到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好處的貧困國民之間的結合。越南女性和韓國男性創造的「家庭」,展現出他們如何通過媒合與交換自身缺少的資源,來解決全球面臨的再生產危機。透過國際婚姻擴展到兩個國家之外的親屬網絡成為一個安全機制,將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人民跨國結合起來。匯錢、家庭邀請和反向移民是「來自底層的跨國性實踐」,通過國際婚姻家庭之間的合作和支援來解決危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台灣商務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金賢美(김현미)
譯者:杜彥文

聆聽離開家的人,述說他們的故事

新移民在陌生的國度即便艱苦也從未放棄夢想,
我們如何能不具同理心呢?

本書透過一位文化人類學者及平權倡議者,
生動刻劃出在韓國的各國移民之生命軌跡、離散家庭,
以及他們跟母國的跨境連結。

這是韓國移民者的溫情書寫,亦具體映現台灣,
一起跟世界向「多元文化的公民意識」邁進。
全球化的多變時代,你我都可能成為離開家的人,
謹記「移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問題」。

在跨國婚姻與商業活動司空見慣的全球化時代,有一群人離開了家,前往異國尋求更好的出路──越南婚姻移民、尼泊爾非法移工、朝鮮族移工、僱用許可制下的蒙古移工、緬甸難民移工──他們來到韓國這個高度資本化的國家尋求一線生機,進入被要求學韓語、融入韓國社會的婚姻體制;從事韓國人不願意做的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產業,只希望讓故鄉的親人過上好日子,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卻得因此承受韓國人異樣的眼光,忍受政治、社會與文化上的忽視和歧視,淪為韓國社會底層沒有名字與臉孔的失語者。

本書作者金賢美教授投身移民研究、田野調查十餘年,親身採訪這些在韓國無法發聲的移民、不見天日的移工,逐一記錄下他們的故事。讓人不禁反思,在高聲疾呼尊重多元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鋪天蓋地的強勢文化如何掩蓋了少數群體的聲音?是否聽見少數群體的心聲與訴求?由於婚姻或工作而離鄉背井來到陌生國家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聆聽、理解與認同,而非片面、強硬的對待。從新移民到新住民,從單一同化到多元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趨勢下,但願更多人能聽到他們被掩蓋的聲音。

台灣開放婚姻移民定居,以及東南亞籍勞動工作者來台,已經長達三十年。我們必須傾聽移民的話語,共同打造有助於社會融合的「理解環境」,才有機會穿越性別、階級與國族的界線,讓離開家的人得到尊重與自由,實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getImage-2
Photo Credit: 台灣商務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