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說:文學的理由(下)

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說:文學的理由(下)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學,不論就作者的寫作而言,還是就讀者閱讀而言,都只在此時此刻得以實現,並從中得趣。為未來寫作如果不是故作姿態,也是自欺欺人。文學為的是生者,而且是對生者這當下的肯定。

這裡,不妨借用笛卡兒的話,對作家而言,也可以說:我表述故我在。而作家這我,可以是作家本人,或等同於敘述者,或變成書中的人物,既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你,這敘述者主體又一分為三。主語人稱的確定是表達感知的起點,由此而形成不同的敘述方式。作家是在找尋他獨特的敘述方式的過程中實現他的感知。

我在小說中,以人稱來取代通常的人物,又以我、你、他這樣不同的人稱來陳述或關注同一個主人公。而同一個人物用不同的人稱來表述,造成的距離感也給演員的表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內心的空間,我把不同人稱的轉換也引入到劇作法中。

小說或戲劇作品都沒有也不可能寫完,輕而易舉去宣布某種文學和藝術樣式的死亡也是一種虛妄。

與人類文明同時誕生的語言有如生命,如此奇妙,擁有的表現力也沒有窮盡,作家的工作就在於發現並開拓這語言蘊藏的潛能。作家不是造物主,他既剷除不了這個世界,哪怕這世界已如此陳舊。他也無力建立什麼新的理想的世界,哪怕這現世界如此怪誕而非人的智力可以理解,他確實可以多多少少做出些新鮮的表述,在前人說過的地方還有可說的,或是在前人說完了的地方才開始說。

對文學的顛覆是一種文學革命的空話。文學沒有死亡,作家也是打不倒的。每一個作家在書架上都有他的位置,只要還有讀者來閱讀,他就活了。一個作家如果能在人類已如此豐盛的文學庫存裡留得下一本日後還可讀的書該是莫大的慰藉。

然而,文學,不論就作者的寫作而言,還是就讀者閱讀而言,都只在此時此刻得以實現,並從中得趣。為未來寫作如果不是故作姿態,也是自欺欺人。文學為的是生者,而且是對生者這當下的肯定。這永恆的當下,對個體生命的確認,才是文學之為文學而不可動搖的理由,如果要為這偌大的自在也尋求一個理由的話。

不把寫作作為謀生的手段的時候,或是寫得得趣而忘了為什麼寫作和為誰寫作之時,這寫作才變得充分必要,非寫不可,文學便應運而生。文學如此非功利,正是文學的本性。文學寫作變成一種職業是現代社會的分工並不美妙的結果,對作家來說,是個十足的苦果。

尤其是現今面臨的這時代,市場經濟已無孔不入,書籍也成了商品。面對無邊無際盲目的市場,別說是孤零零一個作家,以往文學派別的結社和運動也無立足之地。作家要不屈從於市場的壓力,不落到製作文化產品的地步以滿足時興的口味而寫作的話,不得不自謀生路。文學並非是暢銷書和排行榜,而影視傳媒推崇的與其說是作家,不如說做的是廣告。寫作的自由既不是恩賜的,也買不來,而首先來自作家自己內心的需要。

說佛在你心中,不如說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換取別的什麼,自由這鳥兒就飛了,這就是自由的代價。

作家所以不計報酬還寫自己要寫的,不僅是對自身的肯定,自然也是對社會的某種挑戰。但這種挑戰不是故作姿態,作家不必自我膨脹為英雄或鬥士,再說英雄或鬥士所以奮鬥不是為了一個偉大的事業,便是要建立一番功勛,那都是文學作品之外的事情。作家如果對社會也有所挑戰,不過是一番言語,而且得寄託在他作品的人物和情境中,否則只能有損於文學。文學並非憤怒的吶喊,而且還不能把個人的憤慨變成控訴。作家個人的情感只有化解在作品中而成為文學,才禁得起時間的損耗,長久活下去。

因而,作家對社會的挑戰不如說是作品在挑戰。能經久不朽的作品當然是對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一個有力的回答。其人其事的喧囂已蕩然無存,唯有這作品中的聲音還呼之即出,只要有讀者還讀的話。

誠然,這種挑戰改變不了社會,只不過是個人企圖超越社會生態的一般限定,做出的一個並不起眼的姿態,但畢竟是多多少少不尋常的姿態,這也是做人的一點驕傲。人類的歷史如果只由那不可知的規律左右,盲目的潮流來來去去,而聽不到個人有些異樣的聲音,不免令人悲哀。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正是對歷史的補充。歷史那巨大的規律不由分說施加於人之時,人也得留下自己的聲音。人類不只有歷史,也還留下了文學,這也是虛妄的人卻也還保留的一點必要的自信。

尊敬的院士們,我感謝你們把諾貝爾這獎給了文學,給了迴避人類的苦難,迴避政治壓迫而又不為政治效勞獨立不移的文學。我感謝你們把這最有聲譽的獎賞給了遠離市場的炒作不受注意卻值得一讀的作品。同時,我也感謝瑞典皇家學院讓我登上這舉世注目的講壇,聽我這一席話,讓一個脆弱的個人面對世界發出這一番通常未必能在公眾傳媒上聽得到的微弱而不中聽的聲音。然而,我想,這大扺正是這諾貝爾文學獎的宗旨。謝謝諸位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一個人的聖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經典之作,出版20週年紀念版)》,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高行健

華文世界的驕傲 當代經典之作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全球暢銷百萬本經典之作,
出版20週年紀念版本,中文版首次收入作者序言

「你不是龍,不是蟲,非此非彼,那不是便是你,那不是也不是否定,不如說是一種實現,一條痕跡,一番消耗,一個結果,在耗盡也即死亡之前,你不過是生命的一個消息,對於不是的一番表現與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