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侶途》導讀:在台灣同婚專法制定,天沒下紅雨之後?

《侶途》導讀:在台灣同婚專法制定,天沒下紅雨之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同婚對於台灣社會與文化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勢將成為未來各界關心的重要議題。而這本書正可以為我們帶來各方面的解答。

文:王鼎棫(網站「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東吳大學及靜宜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

【導讀】台灣的侶途:在同婚專法制定,天沒下紅雨之後?

先回顧一下,台灣同婚議題走到哪了?

二○一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大法官用釋字第748號宣告民法不讓同性戀者結婚的規定違憲,命相關機關要在解釋公布日起兩年內修法或立法,才能平等保障同性伴侶的婚姻自由。而為了避免相關立法沒辦法及時在兩年內完成,大法官更宣告若逾時未完成修法或立法,同性伴侶就能直接用本號解釋登記結婚。

此外,本號釋字更大力為同志除去污名與歧視,像是在解釋理由書清楚指出:過去同志被社會傳統及習俗給排斥,長期禁錮於暗櫃之中,受到各種事實上或法律上的歧視,況且性傾向是一種難以改變的個人特徵,來自於生理與心理因素,觸發於生活經驗或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大法官更引用各國際衛生組織與重要醫學組織的資料,確認「同性性傾向本身並非疾病」,鄭重宣告性傾向是人類的正常表現,既非精神疾病,更不是人格發展缺陷,並沒有治療的必要性。

二○一八年初,反同婚團體為了防止同婚進入民法體系,提出三項公投,多方限制同婚發展,像是「你是否同意以民法婚姻規定以外之其他形式來保障同性別二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等提案。挾著強大的組織動員,這波公投取得了六成以上的得票率,並全數獲得通過,賦予行政院提出法律修正案,立法院定期完成審議的種種義務,這樣的結果可說是反同方扳回一城的表現。

公投開票的那一夜,讓許多挺同人士非常沮喪,長久以來的抗爭成果,彷彿在這一刻完全凋謝,社會氛圍也讓挺同方一時難以面對。

時序跳到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適逢「國際不再恐同日」,既然公投確認了制定專法的方向,立法院只好趕在立法時限之前,五月十七日通過了《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並定於同月二十四日正式生效。通過之際,立院外3萬多名的同婚支持者爆出如雷掌聲,不少同性伴侶相擁而泣;也許這結局不夠完美,但也意味著從生效日起,年滿十八歲的台灣同性伴侶終於可以依法前往戶政機構登記結婚。

《BBC》、《CNN》、《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衛報》(The Guardian)都在第一時間,在網站上發布「台灣通過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的新聞,肯定台灣同婚運動的發展。

立院通過同婚專法 挺同團體開心揮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立法院會於5月17日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在立院外守候的挺同團體婚姻平權大平台支持者開心揮舞旗幟。

《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保障「相同性別之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的永久結合關係」,使得無論何種性別,都能依法登記結婚。開放登記首日,全台有不少新人趕往當地戶政事務所辦理,知名圖文作家厭世姬也和劇作家簡莉穎在信義戶政事務所完成登記,許多媒體守候在各地戶政事務所,透過鏡頭,記錄台灣歷史性的一刻。

同一時間,反對同婚的「下一代幸福聯盟」則痛斥立院罔顧民意,台灣民主已死,並將號召民眾在二○二○年大選,「下架」違背民意的立委與總統。

面對風雨欲來,行政院也隨即發布釋字748號懶人包,除了解釋此次立法的主要內容外,也對不實謠言進行闢謠,特別強調本法並未開放「近親結婚、多P、外遇、亂倫、雜交、人獸交、性解放」等行為,更指出「孩子不能夠叫爸爸媽媽等情事」純屬謠言,孩子對爸媽的稱呼絕對不會受到影響,因為「爸爸、媽媽」的稱謂本來就非《民法》所定,民眾依舊能夠繼續使用。

婚姻平權作為同志運動長期奮鬥的象徵,凸顯出同志人權運動與各方勢力的競逐,將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同婚之路的演進,簡單來說,就是把同志進入家庭的訴求,向社會尋求支持,並透過公權力予以承認,走向制度化的一系列過程。

當世界各國媒體紛紛盛讚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台灣同志權益發展,似乎隨著婚姻平權的達成,跌跌撞撞也來到階段性高峰。同婚對於台灣社會與文化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勢將成為未來各界關心的重要議題。

而這本書正可以為我們帶來各方面的解答。

該如何閱讀本書呢?

如同經典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提及:圍繞關鍵字的論述,通常就是作者的重要論點。所以接下來你只需要把作者散佈在整本書的論點集合起來,自己做成筆記,最後就能生出「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就是說「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個讀者比另一個讀者更主動一些,他在閱讀世界裡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穫更多一些。」所以閱讀的目標,就是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因此基於我們法律白話文團隊的精神,以下導讀將把本書章節及討論議題,依照本文關心的主題重新排序,使用較為通俗的字彙,帶領讀者們進入該書作者的世界。

簡單來說,作者在世界各地尋找證據,試圖發現賦予同性婚姻或近似婚姻的權利將對社會帶來什麼效果,觀察人們在文化上對於同志的認識可能會有什麼改變。

而這樣用傳統法學以外的方式,實際把法律當作社會系統的一環,觀察制度的實際運作,不只提醒我們注意法律對各社會領域所造成的影響,也會注意法律現象往往跟許多政治、文化與社會關係交織。這樣的觀察,無疑能提供我們一個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同婚法律在台灣社會的後續發展。

看不清楚的路,試試跟著外國月亮走?

  • 同志為何要進入婚姻?

例如本書訪問兩對未婚的伴侶表示,他們對於這段關係是否能長久感到懷疑,這也影響了他們對婚姻的想法──正因內心有疑慮,他們選擇了註冊伴侶制,一方可以取得公民權,他方對外也不會被貼上「已婚」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