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愛爾蘭人》:看不到馬丁史柯西斯炫技。卻帶給老派影痴相當的滿足感

《愛爾蘭人》:看不到馬丁史柯西斯炫技。卻帶給老派影痴相當的滿足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少年輕觀眾對《愛爾蘭人》的評語大多表示失望,因為看不到馬丁史柯西斯的炫技。但對於懷舊的老影迷或老派影痴來說,本片卻可以帶給他們相當的滿足感。

美國大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於2019年推出的電影《愛爾蘭人》,形成一種詭譎的結果。

本片改編自Charles Brandt的《我聽說你漆房子》,故事講述貨車司機法蘭克「愛爾蘭人」希蘭成為一名殺手,為黑手黨黑幫羅素布法利諾服務,並參與黑手黨布法利諾家族的犯罪,同時也為國際貨車司機工會主席吉米霍法工作,見證美國地方錯綜複雜的地下犯罪史。

這自然是馬丁喜愛的黑幫題材,他也自2009年就開始籌拍本片。雖然作為一線大導,之前不管是《神鬼無間》或《沉默》,也在票房跟口碑有水準表現。但在現今的全球化電影市場,一個黑幫歷史的主題電影,加上馬丁風格,並不被認為是足以回本的電影投資,片商們自是興趣缺缺。

而對馬丁史柯西斯這種反對21世紀主流電影路線的老派電影人來說,傳統的戲院大銀幕,與藝術電影式的細膩呈現,才是電影的本質。而不管是漫威影業的高度娛樂化風格,或透過手機或家用螢幕觀看電影,對他來說都是對電影的褻瀆。這樣的人會自然反對Netflix的線上播映路線。

但偏偏《愛爾蘭人》由Netflix出資,是只在戲院做短期放映的作品。由於電影耗資一億六千萬美金,讓原本投資的片商卻步,而Netflix卻願意接手,馬丁也只好妥協。馬丁說:「對我來說,這是出自絕望。⋯⋯我們正身處於一個革命時代,這是一場對訊息、戲院、電影的革命,無論你想怎麼稱呼它都好。」

對老電影人來說,這樣的發行結果自非如他所願。而從《愛爾蘭人》的內容看來,也大概知道馬丁史柯西斯想追求的東西是什麼。

從結構來說,《愛爾蘭人》是一部長達三小時半的史詩電影。本片有大量主角畫外音的旁白解說,然後暴力場面僅出現在必要時刻,馬丁擅長的蒙太奇與快速剪輯也不使用。風格路數走的是《四海好傢伙》、《賭國風雲》等極為老派,又不使用炫技的馬丁史柯西斯黑幫風格。

馬丁史柯西斯只要處理美國歷史題材,不管是《沉默》或《純真年代》,就會用大區塊式的敘事,配合個人節奏,試圖在一種歷史真實感的情境下,透過人物去講述故事。這本來是法蘭西斯柯波拉以《教父》系列成名的路數,也是馬丁熟練的風格。而做為可能是生涯最後可以獲得超過一億美金製作費且籌備10年的電影,他卻還是不顧市場,遂行自己的堅持,拍成想要的樣子。

MV5BMDU4MGEzZDAtMzAyOS00OWU5LTlhZGEtMzhi
馬丁史柯西斯|Photo Credit: 《愛爾蘭人》(The Irishman IMDb

以電影成品來說,《愛爾蘭人》的節奏遠不如《紐約黑幫》跟《神鬼無間》,步調上有著90年代之前的緩慢,這可以說是懷舊感,也可以說是不顧市場跟觀眾,但更重要的,是馬丁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傳達他要的東西。

所以在電影中,情節衝突和人物的突發情緒並非重點。電影開場由法蘭克開車載著羅素去收帳開始,以大量無趣的互動對話與簡樸的情境,來刻畫歷經滄桑老人的日常生活。而這就是馬丁想要追求的「回歸真實」的歷史感。但不管是奧立佛史東或法蘭西斯柯波拉,都是在這種區塊式的連結中,讓每個情緒爆點不斷累積,最後達到高潮。

不過《愛爾蘭人》長達三小時半的片長中,大約有一半以上,既沒有交代劇情的作用,而且彷彿是選用了真實人物最無趣的生活瑣事,目的只是為了交代,真實主角法蘭克是如何從一個貨車司機,變成黑手黨幹部的人生歷程。

如果是在影展看這部片,也許觀眾可以感受歐陸電影或美國傳統電影那種,從生活化的影像中,感受人物的歷史情境的氛圍感。但偏偏因為本片只有在戲院少量放映,可說發行全球後,幾乎不會上任何戲院。透過電腦或手機螢幕觀看此片時,只會感受到相當程度的沉悶、無趣。因為片中演員的詮釋都相當的拘謹,缺乏爆發的戲劇性。而這也是義大利黑手黨真實樣貌的一部份。

MV5BYzgxNzg5YjgtZTlhNi00ZWMyLWJiYjUtN2Jh
Photo Credit: 《愛爾蘭人》(The Irishman IMDb

之前被譽為最真實的黑幫影集《黑道家族》,就是透過類似的生活化情境去描述黑手黨老大的傳奇。許多橋段與畫面相當無聊。而這樣的無聊,也正是全世界黑幫的日常生活的情境。馬丁追求歷史感,也就這樣把電影拍出來。

也因此,《愛爾蘭人》成為馬丁史柯西斯生涯中較為平淡的作品。本片在藝術性與結構技術上其實乏善可陳。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本片的「氣氛」可說做到完美。特別是以平淡方式講完法蘭克的一生後,電影以長達近10分鐘的慢步調,描述法蘭克如何在身邊親友都死光之後,自己去挑棺材,然後在養老院等死的淒涼情境。這幾個鏡頭在技術上,是任何電影系學生都拍得出來的畫面,甚至是在考慮拍攝時,就會被創作者嫌無趣就捨棄的呈現方式。但馬丁藉此所傳達出來的感覺,讓一種「傳奇人物是如何面對凋零」的主軸貫穿全片,反而在電影的最後,藉由這種方式讓藝術性得以提升。

也所以許多年輕觀眾的評語大都表示失望,因為看不到馬丁的炫技。但對於懷舊的老影迷或老派的影痴來說,本片卻可以帶給他們相當的滿足感。

而弔詭的是,Netflix播出此片的前七天,全球有高達2640萬觀眾觀看此片,並看了超過70%的片長。姑且不換算成票房(因為平台機制不同),但這麼大量的觀影人數,表示即使相當多觀眾嫌無聊,還是把本片看了一半以上。某個角度來說,這甚至於可說是馬丁史柯西斯的成功,而且是他最討厭的成功方式,因為他反對線上串流的觀影方式。

這也是我開頭所說,《愛爾蘭人》造成的詭譎結果。至於馬丁史柯西斯之後會如何看待電影革命,大概可以從他可能大量入圍奧斯卡金像獎後,再看其反應吧。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