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Party-list制度下的政黨票,和你想的不一樣:票不投小黨才是浪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菲律賓眾議院的選舉制度裡,有個類似台灣「政黨票」的設計,在菲律賓叫做"Party-List",相比台灣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它的製度設計更讓許多小型政黨或民間團體有機會進入國會
在菲律賓眾議院的選舉制度裡,有一個類似台灣「政黨票」的設計,通常在菲律賓叫做「party-list」。這制度創立的時間不僅比台灣的「單一選區兩票制」還早許多,制度的設計也讓許多小型政黨或民間團體有機會進入國會。
Party-List的制度設計
Party-list制度設計於1987年菲律賓解嚴後、重新制定憲法之時,主要精神是希望讓邊緣和弱勢的團體能有機會在國會發聲,也呼應了1986年推翻馬可仕政權的人民力量革命(People Power Revolution),因此憲法規定,有 20%(約 60 席)的眾議院議員得由Party-List選舉選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party-list團體和參與區域選舉的政黨是分開的,換句話說,參與角逐區域議員選舉的政黨不能直接參與party-list的選舉,這個制度設計和台灣非常不同。1995年菲律賓通過Party-List體系法(Party-List System Act),1998年正式開始首次納入party-list的選舉。
Party-list的制度在運作上相當複雜,簡言之,每個參與選舉的社會團體,只要超過總票數的2%就可以獲得一席,但是最多只能獲得3席。不過,一般而言能夠獲得3席議員或者至少能超過2%的社會團體不多,因此在目前的制度下,剩下的席次就會由另一個公式分配給其他社會團體。例如,在2019 年的期中選舉中,只有八個party-list團體獲得2%以上的選票,其中有兩個團體獲得三席議員,其餘六個獲得兩席,剩下的席次則由票數較高的43個團體各獲得一席。最終,有51個party-list團體得以進入眾議院。
雖然制度複雜,不過越來越多菲律賓人知道並且參與這個選舉制度。根據Pulse Asia的問卷調查,在 2019年期中選舉之前,大概有四分之三的菲律賓人知道party-list制度,我周遭的菲律賓朋友中,不少人也都有自己認同的party-list社會團體。

Party-list團體有哪些?
那麼,到底這些參與party-list選舉的團體有哪些呢?Rappler把party-list區分成24類,概括一些來說,大概有以下幾類:
1. 以特定職業勞工或專業工作者權益為訴求的團體,例如農漁民、海外勞工、教師或電力公司員工等。
2. 以特定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權益為訴求的團體,例如年長者和退休國民、中小企業或消費者、原住民、年輕人、女性或LGBTQ族群等。
3. 以特定社會議題為訴求的團體,這些訴求包括了:教育、環境保育、觀光、健康、網路發展、貧富和城鄉差距、公共安全、運動、交通運輸、反貪污等等。
4. 以特定區域發展為訴求的團體。
5. 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的團體。
6. 和既有政黨有連結的團體。
可以想像,不僅party-list制度設計複雜,這些參與party-list選舉的社會團體也是背景龐雜、立場紛歧:有些歷史悠久,也有些剛剛成立;有些特定產業會有對立的數個社會團體參選;有些被指控已經成為地方家族勢力或政黨的傀儡,有些則被指控和左翼武裝團體有關;有些在特定區域比較活躍,有些團體的支持者散布全國。不論如何,這些團體不僅代表著菲律賓民主政治體系的發展方向,也反映出菲律賓人關注的議題,同時,也展現了菲律賓公民社會的能量。
確實,每個party-list團體都有各自的故事,例如2019年選舉第二高票的Bayan Muna,是一個以左派思想為核心、主要關注勞工和其他弱勢族群的party-list,在馬尼拉都會區和周圍區域享有高知名度,在2001年選舉中獲得了11%的票數,他們為此策略性地拆解成多個party-list ,並組成Makabayan聯盟以獲得更多議會席次,其中以女性權益為核心的GABRIELA和以年輕人為主的Kabataan都十分活躍,他們也都在2019年的選舉中獲得一席議員。

Angkla則是一個主要由海員和他們的家人所組成的party-list,在全球大約共十萬艘的商船和大概一百二十萬名船員中,菲律賓海員佔了四分之一以上。雖然在所有菲律賓海外工作者中(OFW)中,海員的人數相對較少,但是獲得的待遇最好,因此他們匯回國內的錢大約佔了所有薪水外匯的五分之一,也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Angkla在2011年成立,主導與推動了好幾個和海洋產業有關的法案以及海洋產業局的成立。不過,他們在2019年的選舉中落敗,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來自MARINO的競爭。MARINO是新成立、同樣打著海員權益的Party-List 團體,他們擁有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家族的支持,在 2019年期中選舉獲得了兩席議員。
Ladlad這個party-list團體則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同性戀、跨性別、雙性戀等不同性傾向者權益為核心訴求的政治團體,他們在成立之初被菲律賓選舉委員會認定為「不道德」(immoral),因此不准他們參與party-list選舉,後來最高法院的判決推翻了選舉委員會的決定,他們因而得以在2010年、2013年參與party-list選舉,不過都沒有獲得席次。他們選舉的過程也成為“Outrun” (驕傲大選戰)這部紀錄片的主要內容。
運作上的爭議和未來發展
菲律賓的party-list制度歷經許多歷史沿革,包含多次牽涉到最高法院判決的訴訟,至今也還存在著非常多問題,每次選舉都可能出現新的爭議,也因此菲律賓社會常出現有關改革甚至廢除這項制度的呼聲,一些菲律賓的政治和法律學者甚至悲觀地認為,Party-List制度在歷經每次改革後已經逐漸喪失原先的精神,已被既有的政治派閥體系所控制。
不過,對於台灣的民主制度而言,我認為party-list制度或許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想像。過去的區域立法委員選舉制度,預設了「區域」作為各種權益爭取和分配的基本單位。但在當代社會,這很顯然已經不符合現況,越來越多的認同和權益訴求是以不同的形式組織起來,因此,要如何讓這些「民意」獲得「代表」的機會,尤其,處於邊緣、不受重視的社會族群,要如何有可能集結力量展現影響力?菲律賓的Party-List制度可能提供了一些可以深入思考的引子。
資料來源:
- The party-list system in the Philippines: Is it better or worse for democracy?(theasiadialogue)
- Who‘bastardized’ the party-list?(inquirer.net)、
- 2019 party list winners: Where their votes came from(rappler)
- 2019 Party-List Elections(rappler)
- PARTYLIST TO REPRESENT SEAFARERS: MARINO TO CONTEST ANGKLA(marino-world)
- Makabayan bloc to get 6 seats(bulatlat)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