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新聞攝影「追尋」與「再現」的意義也在改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十幾年來除了社會在變化,媒體環境也出現非常劇烈的轉變,隨著網路興盛、影片普及、強大的後製軟體出現,僅僅捕捉事件瞬間的新聞攝影,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受到了挑戰。
文:劉雨婷
「未來的文盲是不懂得攝影的人。」——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談及當前網路世代,對影像的運用遠超乎過往的想像,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講師鍾宜杰不禁感慨班雅明這句話可謂一語成讖。
在如今網路盛行的年代,各式資訊快速風傳,為了抓住喜新厭舊的人們目光,媒體轉往追求更多的視覺刺激,而相較於靜態平面照片,具備視聽效果、且能完整還原事件的影片又更具優勢。再加上自媒體的興盛,令人不禁想探問:在目前社會中,新聞攝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究竟為何?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於11月3日開始,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以及通識教育中心一同在校園舉辦「追尋與再現:從新聞攝影看當代台灣社會──攝影特展」,集結十餘年來「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以十個子題再現台灣社會的發展脈絡,並在開幕當天茶會,邀請新聞攝影界中各方人士進行對談,希望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話論,找出當代新聞攝影一條新活路。

1.追尋:協會、新聞攝影大賽與展覽的前世今生
那時一群攝影記者,聚集在愛國東路的和平咖啡廳,一、二十人慷慨激昂得像是要搞革命似的。
曾為攝影記者的鍾宜杰,回憶當年一群人討論要創辦協會與比賽時的場景,傳神地呈現出創辦的熱情與初衷。
2006年,在政大新聞系教授林少岩的帶領下,由攝影記者自己組織的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正式成立,並於隔年舉辦第一屆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至今已累積十餘年的參賽作品與會員,並於去年從研究會更名為協會,象徵未來要朝正式組織經營之路發展。
而這一切的契機,只因為當年評審的一段話。
聯合報新聞攝影中心攝影記者、也是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第一任理事長鄭超文表示,2003年他採訪了一則單親父親抱著女兒要跳天橋自殺的社會新聞,其同事陳世顏憑此優異的新聞照片,獲得該年度老牌比賽的新聞攝影作品獎。然而,某位評審卻透露他的得獎,是為了避免比賽從缺、「不得不為之」的選擇,並批評資深攝影記者都被電視台挖走,導致台灣新聞攝影作品並不出色。此話一出,引發攝影記者的眾怒,既不滿該張照片不夠格之說、小看線上攝影記者們的專業,也開始反思新聞賽制之於記者本人的意義。
專業的比賽,應該是能讓大家交流的平台。
鄭超文分享,早期攝影記者參加新聞比賽,多半是一種交作業、為公司做業績的心態,因為無人知曉作品是如何被挑選出來的。因此,協會秉持著讓參賽記者能精進自己能力的初衷,創辦台灣新聞攝影大賽。
儘管沒有獎金,但透過評審過程「公開透明化」,以及大方揭露評審對作品提出的指教與建議,吸引想得到實質回饋的記者投稿。鄭超文認為,這才是舉辦競賽的重要目標與意義。
另外,該比賽也廣向兩岸三地的記者徵稿,且不設需在媒體上刊登過的限制,只要照片主題為採訪當年度的新聞事件即可,使得影像得以擺脫新聞媒體的產製框架,能針對主題、以系列作的方式深入呈現。
鄭超文希望,透過降低參賽門檻,讓平時被編輯台被毫不留情地篩選、過濾掉的影像或議題,能有再被看見的一天,讓比賽納入更多元的攝影作品與觀點。「我們所期望的,是如何在新聞基礎上去追求藝術發展。」
回顧這十年多來的照片,會發現某些議題一直反覆出現在作品中,這也反映了社會發展脈絡。
台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此次策展人之一的鄭怡雯分享她的布展理念與發現。雖然展覽照片已限定來源,且因考量視覺美感的關係,最後選出的攝影作品並不一定能代表該年度最重要的事件,但時間的軌跡卻能讓人從宏觀的角度,看出社會發展脈絡變化。
會場中展出都市原住民拆遷,與大觀社區拆遷的兩組系列作品,皆代表了居住正義的議題,鄭怡雯表示是因為該議題是十多年來反覆被拍攝的重要主題之一,某種程度上暗示了這是台灣重要的社會問題,因此以這樣的方式彰顯其價值。
現任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策展人之一的莊坤儒也分享,正因為擁有十餘年的多元豐富新聞影像資料庫,所以策展著眼的是「追尋」攝影記者們的關注目光,並以系列作的方式「再現」這些議題,期盼透過活潑的展覽方式,看到更深層的故事。
例如,以四象限帶動視線循環的太陽花學運系列作品,其實是向五、六位攝影記者徵件所組成的。由於該事件對台灣社會影響深遠,所以當時他們對如何編排照片思考了很久,最後決定讓襁褓中嬰兒作為主視覺畫面,除了考量照片本身的張力外,也暗喻台灣就像民主萌芽的孩童一般。

另外,在災難的主題中,最後選擇擺放2014年的高雄氣爆,而非造成重大傷亡的八八風災,其考量點是想反映過往只注重經濟發展,卻漠視人民居住安全,最終釀成慘劇的「人禍」災難的可怕。
2.追尋:新聞攝影存在的意義
然而,十幾年來除了社會在變化,媒體環境也出現非常劇烈的轉變,隨著網路興盛、影片普及、強大的後製軟體出現,僅僅捕捉事件瞬間的新聞攝影,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受到了挑戰。
透過新聞攝影的呈現,可以看到很多社會思想的進步。
鍾宜杰指出,過往的政治事件必然是媒體關注焦點,而紀錄下這些關鍵時刻的照片,便成為了見證歷史的重要文化資產。而隨著網路傳播技術日漸進步與普及,自媒體的出現讓「記錄」不再單只是媒體的權力,幫助更多社會議題被看見與傳播,進而促使整體社會思想進步——這便是新聞攝影仍需存在的價值所在。
他以環境議題為例,自1987年反五輕運動以來,台灣攝影記者便未缺席過石化工業汙染相關議題。而此次展出的拍攝六輕工業區系列照,拍攝者許震唐運用新聞攝影,記錄下自己家鄉二十年來在工業污染之下的變化,鍾宜杰認為便是個很好的自媒體典範:「作為主流媒體,不管再勤勞去蹲點,也比不上當地人自己紀錄。」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