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新聞攝影「追尋」與「再現」的意義也在改變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新聞攝影「追尋」與「再現」的意義也在改變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十幾年來除了社會在變化,媒體環境也出現非常劇烈的轉變,隨著網路興盛、影片普及、強大的後製軟體出現,僅僅捕捉事件瞬間的新聞攝影,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受到了挑戰。

此外,鍾宜杰也回顧整個社會發展歷史,解釋三十幾年前的台灣社會,只重視經濟發展,而將很多社會問題視為經濟發展下的必要之惡。對大多數人而言,一方面是無法得知這些議題的嚴重性,一方面是為了經濟而寧可選擇漠視,只有當事人與少數知識分子才會關注與抗爭,正如同1980年代,刊載台灣社會議題相關報導與照片的《人間雜誌》,也只有少部分人會購買與關切。

而如今,隨著當代社會整體知識水準提升,加上社群網路的發達,各式議題可以很快速地被傳播出來,喚醒更多人的注意。例如報導者談論階級問題的廢墟少年專題,報導釋出的相關短片,不到八小時便有一萬七千多次的點閱率,對比過往的封閉,鍾宜杰認為這是項非常好的轉變。

社會議題不再是知識份子曲高和寡的議題,而是大眾都能接觸與討論的問題。

報導者攝影中心主任余志偉則從作為拍攝者的角度來回應,由於新聞攝影誕生的20世紀,正是現代性相關討論萌芽、茁壯的時候,但在現代性已然崩解、媒體環境也有極大轉變的21世紀,新聞攝影原本所追求再現的事物,是否應有所轉變?

其實太陽底下已經沒有新鮮事了。

余志偉坦言,他並不認同現代性的意義,因為要求評審從多元多樣的群體中,選出宏觀囊擴一切的唯一,除了評斷標準很弔詭以外,也抹煞了看到社會變化的其他可能性。而在幾乎所有題材都已被拍遍的當代社會,若要為新聞攝影找出新意,去思考攝影作品中新聞性與藝術性間的關係與界線,他認為可能是目前能努力的方向。

若以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近年評判標準的轉變為例,近幾年得獎作品漸朝視覺藝術的方向靠攏,而被批評照片缺乏新聞點、只有視覺衝擊。但余志偉以為,這是為因應當代資訊過於雜亂,為使影像留住留住閱聽人目光而產生的思維模式。

他進一步闡釋,新聞攝影是透過一幀幀影像,讓觀者的目光願意停下來,仔細去挖掘照片中隱含的細節,或者是逼人直面平時看不到、或刻意漠視的事情,這才彰顯了其價值。

若新聞攝影要持續存在、並有價值的話,它必須在新聞判斷與視覺基礎上,去發揮視覺的玩味性。

例如,展覽中那組拍攝蔣公銅像的系列作品,乍看之下應屬於藝術攝影、而非新聞攝影的範疇,但當初投稿台灣新聞攝影比賽時,仍被評審認可並頒獎,此舉打開了余志偉的想像,也顯示其實新聞攝影的定義,仍可被重新再論述。

3.再現:新聞攝影的未來挑戰

在社運盛行的1980年代,鍾宜杰等攝影記者們思考的是,如何能像精神導師布列松尤金.史密斯等攝影大師一般,掌握慌亂現場精準決定性的瞬間;2000年後,面對傳播技術進步的挑戰,余志偉須重頭學起如何操作數位相機與電腦;到了又過了近20年後的現在,新一代網路原住民們天生擁有影像的高敏感度,專業影像工作者面臨如何保持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及如何在追求高度刺激的文化下復興攝影等挑戰。

影像可以像是船隻定錨一樣,在資訊歷史洪流中定住事件,待日後歷史歸位,即可釐清事件應有的位置,我覺得這就是該追求的事。

余志偉分享自身經驗。在剛入行之際,他曾被前輩提醒過,從事新聞攝影時,不該用「當下」的視角與思維來評判事件。當時的他還懵懵懂懂,後來才漸漸體認到,前輩的意思是要他注意到影像所再現的精神性,能否讓這張照片在歷史中被留下來,而不是單純拍下具體的事件而已。

台北國際攝影節策展總召集人蔡文祥也回應,攝影目前已來到生產者與消費者合而為一的狀態。原本是因為媒體職缺需要才能接觸到攝影技能,如今卻是人人皆可輕易掌握,甚至不輸專業影像工作者。因此,他認為了解如何選擇影像與編輯,是未來的重要趨勢。「攝影是選擇的過程,要學會如何選擇自己想要溝通的角度。」

實體展覽提供人們直接面對面交流、激盪彼此想法的機會,在頻繁透過虛擬網絡溝通、卻反而越說越不通的年代,鄭怡雯認為此舉十分可貴 | 圖: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

在這種年代,反而更需要實體空間舉辦攝影展,讓人能實地接觸並交流。

而在北科大教授視覺社會學、與學生有直接接觸的鄭怡雯則感嘆,年輕世代對重大新聞的認知,多來自社群平台同溫層所轉傳的事件,即便是不久前發生的移工阮國非槍擊案,同學們也不一定知道。不同群體間充斥認知落差,進而隔離了彼此,恐導致人們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越趨對立,卻彰顯了實際面對面互動的重要。

策展人之一、前攝影記者林俊耀也認同她的想法,並進一步指出現在發布照片為主的社群平台IG的興起,影響了網路世代對影像的審美觀與認知,而這正是未來攝影能繼續存活的關鍵--越多人能讀懂照片,越知道該如何運用它們,攝影就不會死亡。

攝影只是變成不同型態、存在於不同場域,不用那麼悲觀。

延伸閱讀

更多卓越電子報文章

本文經卓越新聞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