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信仰中的兩性海神》:從反杜邦到反核四,地方環保運動常請「媽祖」支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廟宇的宗教力量支持的地區環保運動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他們動員了地區性人際網絡,及地區性訴求,而非全國性訴求,他們也就僅能達到社區層次的環保。
文:張珣
被稱為臺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環保運動是,1986年鹿港鎮民反杜邦設廠事件。1986年元月公職人員選舉時,彰化縣議員候選人李棟樑及鹿港鎮長候選人王福入兩人,得知美國杜邦公司將於彰濱工業區設廠,製造生產過程中具有高度污染性的二氧化鈦。於是二人聯合發起反杜邦設廠簽名運動,並以反杜邦設廠為二人之選舉訴求,結果雙雙當選。當選後,王福入去美國參觀杜邦工廠回臺後卻改變態度,由反對變成不反對,甚至暗示贊成設廠,鎮民因此發起罷免鎮長活動。李棟樑則信守政見諾言,並積極展開各種反設廠工作,包括發動群眾示威遊行,發起組織「彰化公害防治協會」並擔任總幹事,積極與臺灣各地環保生態組織聯繫以互相聲援等等。1986年8月17日當他們計劃組團,前往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實地瞭解當地遭受高銀農藥廠污染狀況時,被大批軍警圍堵無法出發,雙方堅持數小時,只好打道回府,轉到鹿港天后宮(舊祖宮)祭拜,祈求媽祖保佑。並在天后宮前咒誓,若抗議成功即舉行還願謝神活動(黃雅慧1987)。
此後各種反杜邦設廠抗議活動如火如荼地不斷舉行,而於1987年3月8日最後一次示威過程中達到高潮。當天在天后宮舉行反杜邦設廠演講會,會後並遊行。卻被鎮暴部隊團團圍住,雙方劍拔弩張幾乎釀成衝突,最後改變遊行路線才免除一場一觸即發的緊張場面。3月12日臺灣杜邦公司總經理柯恩祿出人意料之外地宣佈撤出鹿港。鹿港民眾欣喜若狂,咸認為媽祖保佑。3月22日舉行還願祭典慶祝活動。居民聯絡各角頭廟宇信徒,舉行遊鎮謝神大祭典。全鎮各廟主神於忠義廟(主神關帝爺)齊聚之後,遊行到天后宮舉行還願儀式。儀式中恭讀「還願謝恩疏」:「⋯⋯去歲杜邦設廠事,唯恐毒危生靈,民起反抗。觀強敵壓境,護土維艱,幸有聖母,慈靈赫濯,民有憑依,眾志成城,終勝強敵,此皆聖母靈威呵護,消大災,防大患於未然,從兹風清水淨,鄉土長安……」。將反杜邦設廠運動之勝利,歸諸聖母神威顯著結果(張曉春1987)。
在此次反杜邦設廠運動中的主要團體是「彰化公害防治協會」,而主要靈魂人物是彰化縣議員李棟樑。在前後僅一年多的短短時間內能夠達成運動的目的,算是相當成功的。於謝神遊行隊伍中,此協會具名的遊行布條寫著「慶祝杜邦撤銷彰濱設廠,祈求國泰民安」。顯然,舉著布條以及跟在布條後遊行的民眾,並不認為鹿港地區與「國家」之間有地理或空間的,或行政層級的落差。杜邦雖然宣佈撤出鹿港,但是並不撤出臺灣,經濟部仍然歡迎杜邦在臺設廠,而且表明可以在國內其他地方設廠生產二氧化鈦。
對鹿港民眾來說,「國泰民安」的「國」是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意即鹿港地方,而非全國之意。這是很有趣的聲明,雖說「國」泰民安,實際上僅保護了鹿港地區。也有學者指出地方環保運動顯示出來的地方性而非全國性,是其特色之一(Weller and Hsiao 1998: 97-98)。我們也可以說由廟宇的宗教力量支持的地區環保運動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他們動員了地區性人際網絡,及地區性訴求,而非全國性訴求,他們也就僅能達到社區層次的環保。
高雄後勁地區反「五輕」運動也是利用了社區宗教做後盾。雖然所祈求的神明不是媽祖,而是神農大帝,也可說明地區廟宇在團結人力上的作用,以及臺灣地方性環保運動經常運用宗教資源做支持。(註1)
臺灣反公害運動人士漸漸摸索出一個模式,即是將新竹市水源里居民對李長榮化工廠的圍堵方法,加上鹿港鎮反杜邦的請願辦演講會抗議方式,加上臺中縣反三晃式的抽取地下水化驗方式,到後勁居民北上臺北包圍立法院抗議,演出不惜與警方流血衝突方式,總加起來,靈活運用。抗議方式越來越激烈,立場越來越鮮明,民眾為了爭取地方利益進而反對政府的決心也越來越強烈。雖然這些反公害運動背後均不乏有政黨或派系介入(花逸文1987),但是筆者以為有趣的是政黨與派系並無法取得全社區民眾之參與,經常得藉助宗教信仰,尤其是當地老的社區大廟之支持。擲杯、發爐或附身開口是民眾測知神明意思的方式。有了神明做後盾,民眾不分黨派或政黨才有了合作的媒介,才能有共識,成為社區訴求。
最後,我們要談的是臺北縣貢寮鄉澳底地區民眾反對臺電興建核四廠的抗爭運動,至今年長達13 年,還不能說取得最後的成功。長年的抗爭也是因為有宗教信仰做後盾。當地居民表示仁和宮媽祖指示不能興建核四廠,而一舉成名成為鄉民反核象徵,被稱為「反核媽」。因此每年媽祖生日舉行遶境活動,反核團體均會參與仁和宮的遶境,表明反核立場,爭取認同。
整個運動的開始是,1978年臺灣電力公司籌建核能四廠,會勘後,認為貢寮是最佳地點。然而1986年,蘇聯發生車諾堡核電廠爆炸事件,臺灣新聞媒體對之報導甚詳,引起貢寮地區民眾憂慮。而於1988年成立「臺北縣貢寮鄉鹽寮反核自救會」,馬上有大約1500個居民加入。他們迅速獲得「臺灣環境保護聯盟」等三十幾個團體支持,接著就在金山、鹽寮、恆春舉行說明會及遊行。之後,環保聯盟先後取得學術界、學生團體、國際環保人士、民意代表的支持,經常舉行演講、簽名義賣活動、反核連署活動、在臺北市議會與立法院前的請願活動、臺電大樓前的反核和平靜坐禁食活動、全國反核聖火傳遞等等,將整個反核活動帶到全臺各地,也是公共政策上民進黨對抗國民黨的最主要議題。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