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東京看「地域力」(下):地域振興協力隊之父的三個故事

從東京看「地域力」(下):地域振興協力隊之父的三個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細看日本推地方創生成功的地方政府,有某些共通的特質:人才培育的內外網絡充足、自立心旺盛、執行力高、分權制度進步、區域經濟循環結構完備、有引導年輕人的力量進入系統、長輩不過問細節而是在背後做風險管理、不濫用國家政策資源、用數字做好現狀的分析。

被譽為日本地域振興協力隊之父的椎川忍理事長理事長是退休公務員,平時假日喜歡探訪日本山林古道,時常不吝分享非常在地的日本祭典資訊,例如山形縣的小國町有一個獵熊祭典,古時候以獵熊象徵著成人,同時敬山祭祖。然而現今的社會已有保育的觀念,因此祭典也慢慢轉型。

理事長在他36年的公務人員生涯中,經歷了總務省的地方財政、消防、國際、地域力創造、地方事務以及自治體大學、內閣府等職務。

理事長的三個「地方創生公務員」故事

  • 在最小單位公民館(類似臺灣的社區發展中心)的聚落中發展再生

第一個故事是日本區域再生的經典案例:鹿兒島縣鹿屋市串良町柳谷村落,人口約300人,65歲以上的人口佔四成,能明顯感到人口老化的危機,稱之為限界聚落。1996年時,55歲的豊重哲郎,擔任聚落的自治公民館長(類似社區營造理事長),誓言要不靠政府資源來活絡地方,信奉三個原則:居民自治、確保財源並且回饋於民

在村落社福面,整個村落的人都彼此直呼名字而非姓氏,建立家族感。強調青少年健全發展,沒有不良少年,而老年人殘疾人與兒童共生互助,藉此吸引移居者;在獨居者的家中設置緊急通報裝置、防盜鈴和煙霧探測器;在舊工廠遺址建設運動遊憩園地,促進健康減少高齡者去醫院的次數;在母親節、父親節與敬老節時,蒐集在異地工作就學的子女給父母的信,並由在地高中生為在地長輩朗讀;利用村落的自主財源讓大家喪禮費用免費,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個人寂寞的離開,與一般日本「孤獨終老」的社會形成很大的對比。

在產業面自主財源面,利用休耕地活用土著菌種植蕃薯並製造芋燒酒,也栽種有機唐辛子,出口至韓國或是提供給來考察的訪賓,一年約有5000人來考察,村落有500萬日圓的自主財源;將空屋作為迎賓館吸引藝術家移居。甚至有韓國的企業家來訪後深受感動,便在韓多開了一間以「やねだん」為名的居酒屋,進口聚落的芋燒酒。自主財源的金額從1998年(平成10年)的130萬日幣至今每年已有600至800萬日幣的營收,用於社區的發展。

2171090269_3777359fd0_b
Photo Credit: chou_i_ci@Flicrk CC BY 2.0

在社群面,每年舉辦兩次「故鄉創世塾」,串聯全日本極小的村落共同交流與學習,期許培育下一代的區域領袖,同時也在東京開辦,日本的政治家石破茂、小泉進次郎皆有到訪參加;此外,村落也有投入社會福利,派遣高中生到東日本大地震災區研修、致贈休旅車給受災地的非營利組織。

這樣不靠政府而能永續發展的的限界聚落,透過館長書寫與知識交流活動,讓全日本有相同故鄉情的人,大家帶著煩惱與問題到柳谷來交流,地方喊救命,所有人都前去幫忙。

  • 一切的根本是人才培育

第二個故事是理事長創辦區域活化中心(地域活性化センター)有三個使命:人才培育、組織再生、榮耀區域

中心以培育公務人員為核心,理念有三:多樣的新方法、現場主義、以及從研修到主動學習。中心的主要重點業務為:

  1. 與地方政府締結「人才育成計畫」促進培育跨領域人才。
  2. 支援政府的「地方創生大學計畫」,特別是維護授課內容。
  3. 提出廣域生活圈或者市町村內的地區、村落的人口經濟循環分析以及在地課題解決方案。
  4. 推動宣傳報導的戰略。
  5. 活用區域營造的群眾募資。
  6. 策劃制定與活絡地方經濟與地方創生相關的行動方案與計畫施行支援。
  7. 培育活絡地方與地方創生必要的創造性人才。

每年有許多地方政府與中心簽訂合作協議,派遣地方公務員到東京來培訓,或由中心派人組織到地方政府,根據地方政府的體質、職員狀況以及官民合作能力的程度來製作專屬的研討會、區域領袖培訓、故鄉創世塾等活動。

然而為什麼有必要培育跨領域公共人才?理事長觀察到時代的潮流已經不一樣了,日本社會有所蛻變,從高度成長社會變為成熟社會,中央集權型政府轉為地方分權型政府,邁向能夠自立的區域社會。

AP_1821610029368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在這樣的潮流下,地方政府的工作也有所改變,需要依據區域的實際狀況來訂定細緻的對策,除了義務性與標準化的計畫之外,還要能有彈性訂定更多有獨立性的計畫。因此公務人員除了拍板定案的能力之外,還必須要有創意力作計畫的企劃、撰寫與執行。至今中心有近80位職員,分別來自來自全日本約34縣的公務員。

在這樣的過程中,知識的深化與探索就變得非常重要,換言之,創新始於智慧與探索。這樣的概念在企業的經營中也是一樣的道理,是否能培養是環境適應性高的跨域人才成個重中之重。這樣的理想在單一且小的地方政府中難以自己實踐,因此需要搭配像地域性活性化中心般的專門機構,串連起每年派遣到東京新的地方公務員、派遣過的學長姐、負責培育人才的職員、以及中心的職員,四種不同的角色在多地共同合作

  • 地方政府公務員回到原點,奔向故鄉!(原点に立ち返り、地域に飛び出そう!)

第三個故事是要創造任務驅動型公務組織、倡導地方分權、現場主義、自我負責。

理事長曾經出版一本書《飛奔到地方去:公務員手冊》,講述要如何培育初以經營區域為中心的公務人才,認為政府在談「公民參與」和「新公共」之前,一定要自己投入實踐的活動,不然只是做「行政」或是單純運用公所的管理營運,是無法產出「願景」,因此若是能確認公務人員的願景和在地的經營角色,那麽地方有了願景、有元氣,那居住在那的人也會幸福。此外,面對時時在創新的世界環境,應更加注重現場主義以及跨業種的交流。同時,也要開辦相關公務人員的社群與獎項,鼓勵各地公務員在政策計畫提案與設計上,有更多創新的發想。

地方創生的課題:邁向成熟社會的蛻變期

地方創生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想法,既希望翻轉國民意識,也期望是一場所有村民、町民、市民和縣民共同參與的國民運動。教育的方法是關鍵,應排除垂直權力結構,討論出真正的綜合戰略。另外,沒有第一級產界的活化,就不是地方創生,特別對日本來說,森林林業的復育與再生。還有人的創生、對每一個村落來說,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抑或是要如何培養人才。最後是要從每個聚落至今累積的發展角度出發,規劃好的區域的經濟循環結構。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