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湯姆生》:深具「世界線性文化遺產」內涵與潛力的1871年台灣珍貴圖像

《尋找湯姆生》:深具「世界線性文化遺產」內涵與潛力的1871年台灣珍貴圖像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湯姆生的台灣文化資產有以下價值:一、地景照片,讓我們見證滄海桑田的變化,瞭解守護環境的重要。二、樸實平埔原住民的衣著、家屋與活動照片,讓我們知道先民的文化與生活。三、原住民平埔族群與高山族群互動的描述,讓我們瞭解當時的族群關係。

文:游永福

自序

台灣的面積不大,古道卻不少,如草嶺古道、魚路古道、八通關古道、瑯嶠.卑南古道等,充滿人文與歷史之美,也充滿地景之麗,向來是慕名者熱門走訪的。

可惜這些路線未能如《徐霞客遊記》一般,有著早期的完整走訪報導,讓我們可以按文索驥、今古對照。萬萬想不到,1871年4月,台灣竟然出現了一位徐霞客,除了遊記,還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照片。

這位台灣徐霞客,風度翩翩、兩眼有神,是舉世公認的傑出旅行攝影家,名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

湯姆生是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他在同為蘇格蘭人的宣教士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 1836-1921)對「美好平埔番」之講述與令人讚嘆的魅力吸引下,於是在1871年4月1日隨著馬雅各從廈門搭乘輪船(Steamer)前往台灣。4月2日破曉時分,兩人來到打狗岸邊約一哩處下了錨,接著轉搭舵手「鴉片」(Opium)的小船上岸。自從懷著興奮心情的攝影家一腳踏上了陸地之後,台灣的面目開始清晰了;歷史,也有了不同角度的寫法。

為台灣新寫歷史的湯姆生,長相到底如何?頗令人好奇。攝影家一向為人作嫁,所以會留下自身影像的並不多。這一張難得接近正面的〈湯姆生與中國福建省廈門的兩個滿州士兵〉(Amoy, Fukien province, China: two Manchu soldiers with John omson)影像,判斷應是由其助理協助拍攝。

1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湯姆生,〈湯姆生與中國福建省廈門的兩個滿州士兵〉Courtesy of Wellcome Collection

話說湯姆生在打狗上岸後,於旗後、猴山(今柴山,又名壽山)與打狗潟湖四處獵艷,因此為打狗港保留了極為難得的青春容顏。在此盤桓三天後,一行人又乘船北上,於4月5日早上8點來到台灣府。故府城的古意與靜謐,也依序入了鏡頭。

到了4月11日,備好旅行用品,並找到苦力,即挑夫之後,大夥兒又往東行去,前往內山地界客旅極稀,且以閩南語音來記錄的拔馬(Poahbe)、崗仔林(Kong-a-nah)、木柵(Bak-sa)與柑仔林(Kam-a-na)等「熟番」地區,以及瓠仔寮(Pau-ah-liau)、甲仙埔(Ka-san-po)、荖濃(Lau-long)、六龜里(La-ko-li)與枋寮(Pang-liau)等清朝官方避之惟恐不及,絕少經營的「熟番」與「生番」交雜地界。

因此,湯姆生留下了一張張地景、風景、維生、產業、植物、動物、房屋、服飾與人物等精彩照片。此外,還有扼要或細膩,一篇關於台灣的報導及三本專書描述台灣的章節——這些照片與報導後來熱絡流傳於歐美,為世驚艷。

1920年,湯姆生寫信給倫敦威爾康展覽館館長,試探展覽館創立者亨利.威爾康是否有意收藏他手中的玻璃底片及展覽這些照片。信的內容如下:

親愛的先生,我不知道威爾康先生是否打算在貴館騰出空間來展覽照片?如果是,我在東方旅行時所拍攝的一系列照片將是有用的,因為每一張照片對我所造訪的國家及其人民都具有特殊意義;每一個系列都包含了古董、藝術、建築和演化發展的證據。我造訪的地區包括暹羅、交趾中國(越南)、柬埔寨、中國、福爾摩沙(台灣)和賽浦路斯。我可以提供底片及每張照片可用的相關註記。我確信這樣的系列照片將能提升貴館展覽效益,並使展覽更加生動有趣。敬請告知您對此事的看法。

誠摯問候您
約翰.湯姆生

湯姆生自認為「每一張照片對我所造訪的國家及其人民都具有特殊意義」的信件內容,讓我們知道,湯姆生對自己的攝影作品,除了他自己深為看重之外,也認為對他造訪的國家與人民都具有特殊意義,因此相當重要。可惜的是,對台灣具有特殊意義的這批珍貴資產,從1871年起126年間,未曾在台灣出現。直到1995年,攝影學者王雅倫前往法國影像中心進行研究,無意中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發現了這批珍貴的台灣影像,才著手整理,並於1997年編著完成了《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一書。從此,湯姆生120多年前沖印的南台灣照片複製品才得以正式現身台灣。接著在1999年,劉克襄的《福爾摩沙大旅行》專書收錄了〈穿越惡地形:英國攝影家湯姆生的內山紀行〉這篇文章,以湯姆生的〈南福爾摩沙紀行〉(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1873)來進行導讀,而插圖則是以版畫呈現。

2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湯姆生,〈打狗港〉,1871,Courtesy of Wellcome Collection

到了2002年,荷蘭人蘭伯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所著《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第四部「捕捉台灣昔日風貌的英國攝影師」單元,是以湯姆生的《麻六甲、印度支那與中國間海峽:十年海外旅居歷險記》(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s, adventures, and residence abroad, 1875)第11章內容來呈現台灣的部分,所附插圖也是版畫。

2006年2月,法國魏延年(René Viénet)的《從地面到天空台灣在飛躍之中》出版了,同樣是以湯姆生《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國與中南半島》第十一章的內容來編寫。不同的是,該書圖檔採用英國威爾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典藏的湯姆生玻璃底片重新掃描列印。由於A4規格、兩百頁的篇幅所能收錄的照片仍然有限,所以專書出版時,魏延年特別在台北世貿中心書展,展出更多湯姆生拍攝台灣與台灣以外的照片。

這些高畫素掃描重新沖印的照片,大都附有湯姆生的親筆題字,展現更多細節,令人震撼。現在湯姆生的南台灣照片與精彩遊記報導,除了為國際人士珍視外,也真正成為台灣重要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