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柯P你錯了!「一個人」依舊可以實踐生命的意義

柯P你錯了!「一個人」依舊可以實踐生命的意義
Photo Credit: Ding Yuin Shan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單身可以是一種積極的、自願的、快樂的選擇,不是因為嫁不出去,也不是因為不敢嫁,而是單純的「不想嫁」。因為生命的意義在一個人的時候依舊可以被實踐,因為女人不再需要婚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文:V太太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幸福家庭應該要當作國安問題來處理」他指出,要建立一個幸福家庭,不僅只是鼓勵可以解決,還是要讓年輕人敢結婚、生小孩,這才是重要題目。

我們先假設柯文哲說的是對的好了,幸福家庭影響社會穩定度,而婚姻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唯一方式。

那要問的就是,為什麼女人不婚不生?當每個人每天要工作12小時,誰有時間跟精神經營親密關係?當薪資不成長、青年貧窮、房價驚人,誰敢生子?當女性在婚姻裡經歷無數勞動與壓迫,在家庭事業之間蠟燭永遠兩頭燒,誰想結婚?

幸福家庭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婚姻制度之上?

如果我們的社會對於單親和各種新型態的家庭不歧視,如果我們有好的公共托育制度,如果我們有好的長期照護制度,如果每一個人,不論有沒有婚、有沒有家,都能夠受到國家的照顧,那麼單身為什麼不能是一種健康的人生選擇?

太過強調婚姻對於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性,只是一再的把照護的責任留在家庭之中,忽視國家的義務。更何況所有結過婚的人都知道,抱持著「結婚是我人生幸福唯一道路」的想法而結婚的人,往往都是結了婚之後最不幸福的人。

我們對於單身的想法必須改變

在制度性的因素造成個人不願婚不想婚的同時,單身已經不再是一種不得不、無路可走的選擇了。

不管是兩年前張曉風的剩女說,還是今天很普遍的「女人不敢結婚」說,我認為某種程度上都忽略了女人本身的能量,忽視了單身可以是一種積極的、自願的、快樂的選擇,不是因為嫁不出去,也不是因為不敢嫁,而是單純的「不想嫁」。

因為生命的意義在一個人的時候依舊可以被實踐,因為女人不再需要婚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傳宗接代已經基本上沒有其古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的當下(至少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婚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來就應該被質疑。

當生產力為國家所用,那麼照護的責任自然就應該落在國家的身上,一再強調婚家的重要性,如上所說,只是國家用來推諉責任的話術而已。

所以我要說的是,現行婚姻制度讓女人不敢結婚雖是事實,但不應該是我們唯一的辯駁。因為就算婚姻制度很平等(雖然本質上不可能),就算婚姻生活可能很開心,我們還是要捍衛單身的權益,還是要去辯護不婚不家的正當性,還是要去質疑,現行國家把以婚姻為基礎建立的家庭當作基本治理單位的邏輯。

於是同樣的,對於柯文哲今天這一番話,我覺得我們的回應真的不應該是「為什麼不談男人不結婚」或是「讓同性戀結婚就會少很多單身者了」。

這兩句話本身都沒錯,對,男性和女性在婚姻市場裡的遭遇很不同,30來歲的單身男叫做黃金單身漢,30來歲的單身女是剩女,但轉個方向想,當女人面臨30歲以前要嫁出去的壓力時,男人也面對著沒有立業以前不能成家的不成文規範。

柯文哲這話當然也就是建立在性別歧視上,他認為30歲的男性不結婚對社會有貢獻,但30歲的女人除了結婚生子以外,就沒甚麼用處了,而這當然是要被批判的。

Photo Credit: Misko @Flickr CC BY 2.0

Photo Credit: Misko @Flickr CC BY 2.0

如果我們今天要捍衛單身權 就要男女異同老少一起捍衛

難道如果今天柯文哲支持同性婚姻合法(這樣大家都可以去結婚),或是把這句話改成「30歲以上的不結婚國家會不安定」時,我們就可以接受這個說法了嗎?不是這樣子的吧!婚姻平權當然重要,但讓人人都能結婚的同時,我以為我們在爭取的,也是人人都可以不結婚的權力。

婚姻的普及,絕對不是讓我們有機會把各種不願婚不願嫁、不能婚不能嫁的個體視為次等的、必須被規範的、不正常的妖魔鬼怪。

甚至更進一步,當我們在不同的生命選擇中分出高低位階,國家就可以利用這樣的話術,再搭配各種治理手段(例如單身捐,例如已婚者的租稅優惠,例如各種津貼補助),排除、打壓不符合某些治理想像的對象。就這麼,落實了霸權二字。

講著講著就讓我想起一件小事。

最近臉書上有個提倡「大年初一回娘家」的活動,我當然明白這個活動的意涵是為了打破傳統「夫家」與「娘家」的位階,可是我有時候更想狀況外地大喊,難道我們就不能不回「別人的家」嗎?(對不起,但當我成年以後我就沒有覺得我父母的家是我的家了。)

難道那些由家庭衍生的壓迫、緊張、痛苦、衝突,不會在原生家庭發生嗎?那為什麼對於姻親家庭我們認為是負擔,但對於原生家庭這就頓時成了「甜蜜的負荷」呢?這種以血緣決定一切的說法,不正是許多人的夢靨的來源嗎?

我以為在我們討論女性不結婚,討論同性婚姻,討論領養,討論多元家庭型態的同時,我們應該要反省到,是重新檢討家庭意涵的時候了。

甚麼是必要的因素?血緣?婚姻?相同物種?還是其實家庭的目的在於讓一個人可以自由地實踐自己的生命意義,不論有血緣、無血緣,不論一人或多人,不論有婚還是無婚,不論人人還是人貓。

同場加映:

本文獲queerology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Photo Credit: Ding Yuin Shan @Flickr CC BY 2.0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