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去遊行集會︰過去半年「和理非」中年人及長者的改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9年6月之後,一些中年人及長者開始嘗試改變生活習慣,以「和理非」的方式抗爭,例如多支持「黃店」、寧可放棄光顧多年的「藍店」、少看TVB的新聞等等。
民陣元旦大遊行,遇到劉氏家族,劉老先生今年七十,撐着拐杖走,太太說,丈夫膝蓋退化,是老人病,但堅持出來。雖然不良於行,丈夫一講起這場運動,就大動肝火,他曾經因為看不過眼警察對待年輕人,被胡椒噴霧直噴臉部,半小時也睜不開雙眼。
老馬有火,劉太說,她們整個劉氏家族,親友之間開了一個WhatsApp群組,年齡由老到幼,但中老年人最多,她自豪地說:「親友之間大部分都是支持運動的!」這天遊行,至少有四、五十個親友分佈在遊行隊伍不同位置,沒有約定一起。「雖然2014年佔中我也有關注,但這一次,我們親友更連成一線。」
五十多歲的劉太,提起警暴就氣憤:「如果我年輕的話,真是會去衝,會跟警察拼命。」畢竟年紀大了,她轉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幾近「虔誠」的態度,嘗試在消費習慣上改變,這幾個月,她拼命鑽研黃色經濟圈,上Apps找黃店,對老人家來說,一點也不簡單。

「對我們退休人士來說,真是很慘,我們之前很喜歡上茶樓飲茶,一盅兩件,嘆吓茶,那是寫意的退休生活。」怎知,飲了幾十年茶,這個秋天才發現,原來在香港經營茶樓的大部分都是另一陣營,甚少茶樓是黃店,「連中立一點的茶樓也很難找。」她嘆道,想起飲早茶那些快樂日子,她有點感傷。
以前兩夫婦一星期習慣飲茶五次,現在要山長水遠去找沒那麼藍的茶樓,一個月也不會飲茶一兩次。黃店呢?原來多是西式飲食。
「我們不太喜歡吃西餐,意粉呀那些,咖啡店呀,現在逼住要光顧黃店。」近日有人說,黃店有些不太好吃,劉太點點頭,無奈承認:「味道的確麻麻地。」
那失去品茗的快樂時光,會不會不開心?在一旁的劉先生忍不住搶白:「幫襯黃店會找到另一種開心,那是與同路人一起,精神上的開心。」
退休的兩老喜歡旅遊,歐美澳長途旅行,一年最少去兩次,最愛參加旅行團,不用煩惱。劉太說,另一個晴天霹靂是,發現了光顧十餘年的旅行社,原來是撐警集團。「以前可以一站式光顧旅社,訂機票呀,旅行團呀,好方便,現在要自己花苦功。」
「辛苦一點,自己做多點功課(搜集資料),去自由行囉!」對六七十歲的長者來說,這可不容易 。劉太做得徹底,早前因為員工政見而解僱多名空中服務員的國泰航空,劉太也杯葛。

這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對香港人來說,也是翻天覆地,從根本性格的連根拔起:「看那裡有著數,精打細算,揀平嘢,對我們香港人來說,好重要,現在全部割愛捨棄,因為太憤怒了!除了這樣做,我不知道還可以做甚麼。」旅行社、航空公司那些儲了多年的積分和里數,一拼放棄,無懸念。
以前兩夫婦會捐給善慈機構,助養外國窮人,現在反而會救「香港山區兒童」,劉太嫌那些大型NGO沒幫口幫香港人,「我截停了捐款,寧可捐現金給這場運動。」被凍結戶口的星火同盟,她照樣有捐。
計落盤數,究竟兩人的消費力量有多大?一年兩次旅行,團費約十萬,每月飲茶二十次,每餐二百,一年花費十五萬。她們深信這也是力量:「作為和理非,又唔夠力衝,又唔夠膽衝,唯有咁做,希望無良心既店鋪執笠。」劉太說。
劉氏夫婦,畢生事業在中國大陸,年輕時兩人一年有大部分時間,在南中國的廠房做生意。正當香港政府大力宣傳大灣區機遇,夫婦說退休後甚少回國內旅遊,「在上面做生意咁多年,親眼目睹這個地方如何慢慢變差,對中國大陸我們不用加深理解。」劉太語帶嘲諷:「我們是因了解而分開。」
劉太唏噓道,早前退休,劉太想移民,是丈夫認為香港不會變得太差堅持留港,到這一次修例運動沸沸揚揚,倒過來丈夫想移民,劉太反而不捨得:「習慣了香港生活,不想離開,想留在這裡,直到最後一刻。」

另一位太太朱女士,和丈夫及兒子在遊行隊伍裡。朱女士的生活習慣,在這半年也變了很多,特別是吸收資訊方面。今年約五十歲,是全職家庭主婦,曾經是一位「電視迷」,TVB曾經是「師奶最愛」:「以前真是很喜歡看無綫電視,那些電視劇像《宮心計》、《天與地》我都有追,六點半晚間新聞,以前日日睇。」
六月反修例事件之後,朱女士漸漸發現,原來TVB是「CCTVB」:「以前不覺得它有問題,但明明是同一宗新聞,跟其他台不同,分析過後,就覺得無綫以偏蓋全。」她舉例,特別是把示威的年輕人描繪為「暴徒」,警察的問題就輕輕帶過。
CCTVB是香港網民的諷刺詞語,指無綫猶如國內中央電視台般緊跟主旋律。
現在朱女士多從網上看新聞,電視新聞會選Now或有線新聞,有時也收聽網台KOL節目,也愛收看香港電台的《頭條新聞》和《議事論事》。
現在再看無綫,多年粉絲也受不了:「不只是新聞,連《東張西望》這些節目,都不會提及有反修例這件事,是不是好奇怪?咁大件事好像無發生過一樣,對我們香港人這麼重要的事,你整個無綫電視台根本反應不了,好像活在平行時空一樣。」

朱女士的觀察力強,現在一星期只會看一次無綫新聞,她留意到:「其實無綫的直播新聞,它的鏡頭幾靚……很可惜。」
聽到朱女士如此品評,我有點意外,記者圈子都知道,無綫的攝影師拍攝技術不錯,只是編採處理上被人詬病,朱女士竟然看得出來。這位主婦說,婚前她是攻讀理科,沒有傳媒背景。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