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零距離科學:「安慰劑效果」信則有,不信都有? 

零距離科學:「安慰劑效果」信則有,不信都有?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不少科學家來說,安慰劑效果只會令實驗添上變數,卻又無法消除,是一種必要之惡。不過近年科學界卻對它逐漸改觀。既然安慰劑效果真的有效,那我們不妨善用它,為患者減輕苦痛之餘,也減少服用真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達一石二鳥之效。

文: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對研究藥物的人來說,安慰劑效果並不是甚麼好東西。試想像,自己辛苦研製的新藥物在試驗對象身上產生了明顯的良好效果,但當你正準備開香檳慶祝時,卻發現對照組那邊,吃著糖丸的試驗對象竟也產生了一樣的效果──這怎麼可能呢?假藥丸又怎能在人體上產生真正效果?這就是著名的「安慰劑效果」(Placebo effect),本集《零距離科學》會跟大家探討關於它的最新發現。

上述例子說明為何科學家一向對安慰劑效果抱持著負面印象。要測試新藥物是否有效,我們必須找出使用該藥物與沒有使用該藥物的分別。不過當假藥物(例如糖丸)也能帶來類似效果時,我們就不能單憑服食與否來判定新藥物的效果。新藥物必須超越假藥物所帶來的效果,我們才能肯定它的成效。因此,對不少科學家來說,安慰劑效果只會令實驗添上變數,卻又無法消除,是一種必要之惡。不過近年科學界卻對它逐漸改觀。既然安慰劑效果真的有效,那我們不妨善用它,為患者減輕苦痛之餘,也減少服用真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達一石二鳥之效。

在本集中,節目主持米高.莫斯里醫生(Dr. Michael Mosley)與牛津大學教授謝利米.荷域克(Prof. Jeremy Howick)做了一項有關安慰劑止痛作用(Placebo analgesia)的實驗。他們招募了一批受背痛煎熬多年的患者進行實驗,但這些人對實驗的真正目的一無所知,他們以為自己來到醫務所是為了測試一種新型止痛藥。研究員向志願者解釋實驗時,讓每一位都相信自己正參與一場真正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亦即是說,對志願者來說,他們既可能屬試驗組,拿到真藥,又或者屬對照組,拿到假藥,機會各半。但事實上,他們每一個都會拿到假藥,那些藥丸內只配上粉末狀的米粒,毫無藥效可言。而實驗團隊在設計藥丸顏色及包裝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務求令安慰劑的效果更為顯著。

Placebo_10
在藥丸設計上,研究團隊也花了不少心思。譬如他們是刻意使用藍與白為藥丸的顏色,這是基於之前研究顯示藍白色有助帶來安慰劑止痛效果。

實驗結果是正面的,有不少志願者在實驗中段已感到病情有了明顯改善。這不全然是心理作用,有些人甚至真的能重拾以前因痛症所礙而未能做到的活動,可見安慰劑帶來的不只是安慰,它的確令人產生生理上的變化。其實早於1978年,當時加州大學的三位科學家已發現安慰劑或許能觸發身體內的內源性鴉片肽(endogenous opioids)系統。內源性鴉片肽是人體自然產生的化合物,作用跟鴉片類近,均為人帶來止痛效果。

Placebo_4
有些試驗對象在服食安慰劑後,不單自覺減輕了痛楚,安慰劑更讓他們做到一些之前因痛症阻礙而不能進行的活動。

那個實驗的設計非常聰明。研究人員招募了一批剛剝了智慧齒的人,然後先讓他們服用安慰劑來止痛。當中有一批人會再服用另一種藥,名為Naloxone,是鴉片劑的抑制劑(antagonist)。研究發現,那些抑制劑竟然能削弱安慰劑帶來的止痛作用。也就是說,安慰劑雖然本質上沒有藥效,它卻的的確確令人體產生了止痛的化合物,在生理層面上帶來了改變。

後來在2004年,《科學》期刊刊登了一篇重要的研究報告,讓我們更肯定安慰劑止痛作用並非子虛烏有的事情。這個實驗的重點是在於它讓我們真正「看見」痛覺的改變,而不是單靠實驗對象的口頭報告來量算他的痛感。研究員先在實驗對象手上搽上兩種手霜,並告訴他們一種手霜具止痛作用,另一種則是作對照用的普通手霜(其實兩者都只不過是凡士林Vaseline)。研究員繼而以電擊或發熱針令實驗對象產生痛覺,並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實驗結果顯示,安慰劑能夠降低大腦中對痛覺敏感那些部份(如丘腦、島葉、前扣帶皮層等)的活動。這也再次證明了安慰劑的效果是非常真實的,並非單純主觀感覺而已。

Placebo_11
靠fMRI等腦掃描技術,我們得知即使安慰劑本身沒有藥效,卻能令人類大腦活動產生真實而明顯的變化。

但安慰劑是如何產生效果呢?既然那些「藥」沒有藥效,根本連藥都談不上,為何身體卻會因其產生改變呢?對此我們仍未有確切答案,但科學家至少提出了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有關語言的能力。語言令人對事件產生不同的預期,而這些預期會讓人生理上產生變化,帶來止痛作用。不單如此,我們更可操縱人的預期來加強安慰劑的效果。譬如在紀錄片的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對象的左右手上塗上手霜,讓他相信一邊是止痛藥,一邊是普通手霜(雖然其實兩者均沒有藥效);而在進行實驗時,研究員刻意讓塗上止痛藥那一邊獲得更弱的激光刺激,這樣實驗對象就會更深信安慰劑的藥效,隨後的止痛作用也因此會更顯著。這就是預期所帶來的效果。

Placebo_12
測試者在左右手上塗上手霜。研究員不單讓他以為兩邊手霜是不同的(實際上是一樣的),更藉著調較激光強度讓測試者兩邊產生不同痛感,讓他更相信其中一邊的手霜是具有止痛藥效的,這樣會令安慰劑的效果變得更為顯著。

此外,安慰劑效果也可由巴甫洛夫式制約(Pavlovian conditioning)所產生。制約是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指當兩種刺激持續不斷同時出現時,生物會把兩者連繫在一起,從而往後在接收到其中一種刺激時,他會表現出另一種刺激所帶來的反應。

關於制約,相信大家都聽過非常有名的巴甫洛夫狗實驗。巴甫洛夫發現當狗隻看見食物時,牠口內的唾液分泌就會自然增加。於是巴甫洛夫嘗試每次給牠喂食時,都順帶讓鈴聲響起。久而久之,當狗隻一聽見鈴聲,即使眼前沒有食物,牠也會自然的流下口水來。

Placebo_14
巴甫洛夫狗實驗是非常著名的制約(Conditioning)實驗,安慰劑也可以同樣方式產生效用。

這種制約同樣能夠令安慰劑產生效用。在紀錄片中,主持莫斯里醫生參與了一個相關的小實驗。他首先服食了一些咖啡因藥片來提升反應能力,然後預備了一杯顏色非常古怪的飲料,在吃下藥片後把那杯飲品一喝而盡。經過大約一週的制約後,莫斯里的身體漸漸把咖啡因與那杯古怪飲料連繫在一起,以至隨後即使他不再服食咖啡因藥片,那沒有藥效的飲料仍會令他的反應能力有所提升。這也是安慰劑效果,而且同樣可以用在止痛效果上。不單如此,有些實驗更顯示這種制約式的安慰劑效果能影響人體免疫系统。

Placebo_8
主持人莫斯里醫生以制約方式令這杯奇怪飲料產生像咖啡因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