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十項全能,只有互補不足

沒有十項全能,只有互補不足
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與極權鬥爭的這七個月裏,香港人能一直走下去,不是因為人人都十項全能,而是因為我們都看到了大家的不足。

2020年1月1日,區議會正式換屆,意味著香港人用破紀錄之高投票率投選出來的人,正式踏入議事堂,成為代議士。

就在此時,媒體也製作了不少與「新科議員」相關的內容,而最引起大家注意的,相信非陳梓維莫屬:「學歷高」、「自我中心」、「中文CV」等關鍵字串連起來,令網絡上嘩聲四起,幾近嚇死。

我必須承認,我看罷影片的一刻,都是一句「搞乜呀」,不過轉念就想,陳梓維的想法固然不成熟,但我相信,這事不會是唯一,也不應只視作茶餘飯後的「花生」,反而應該放在整個區議會板塊,甚至「黃色經濟圈」中思考。

假如你問,這世上有沒有理念相同且質素好的人選與店舖?那當然有——但一定不會多,所以,當區議會選舉、消費選擇都成了政治立場的表態,我們必須接受一個殘忍的現實:會有本來就是「上等馬」的人或店因而抓緊機遇,眾人皆大歡喜,如魚得水,不過更可能的是,本來能力未及勝任的人,因為「阻止建制派當選」而勝出;質素參差的店舖受益於「撐黃店」而成為寵兒。

那局面既成,我們能做的是甚麼?

我覺得,既然在創建「黃色區議會」、「黃色經濟圈」這事上,是政治人物與選民、店家與消費者,買賣雙方的共同默契,那要將之延續,雙方也有責任。面對當選的議員、被「黃袍加身」的店舖,不需要「站出來很勇敢」之類的情緒反應和盲目鼓勵,而是要是其是、非其非,努力令其追上標準;至於被選中的人和店,亦要有一定的自覺,明白自己是如何走到這位置,持續提醒自己要不負所望。兩者都不是易事,但我們一定要做,否則就與自設一個「含淚」的循環無異。

借用朋友對某知名黃店的一句痛心勸勉——「黃藍是政見,好食是良知」,「好食」是標準,但如何令東西變得「好食」,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好的事。在與極權鬥爭的這七個月裏,香港人能一直走下去,不是因為人人都是沒有不足的十項全能,而是因為我們都看到了大家的不足,之後會互相補位、各自努力、一直堅持。

共勉之!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Medium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