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從小島走向全球,林懷民就算退休其精神永傳

《雲門舞集》從小島走向全球,林懷民就算退休其精神永傳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雲門舞集除了「完美」以外,更讓人動容的,是它透過舞蹈,所傳遞的「生命力」,與「文化的感染力」。 雲門創作融合了中華文化脈絡, 舞出精彩的45年後,林懷民將於2019年底退休,將舞團交給中生代編舞家鄭宗龍。

文:季潔看世界

這個舞團,曾被英國倫敦《泰晤士報》評為「亞洲第一當代舞團」。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曾贊其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紐約時報》罕見地數度以大篇幅做高規格的報導。放眼當今舞團,唯有「雲門舞集」,得此待遇,得享殊榮。

雲門的典故來自《呂氏春秋》,是傳說中黃帝時代舞蹈的名稱,雖然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卻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 而我們,有幸今日仍見。 如同《墨爾本時代報》所說,「如果你錯過了雲門的表演,那麼你已經與完美失之交臂」。

雲門舞集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雲門舞集除了「完美」以外,更讓人動容的,是它透過舞蹈,所傳遞的「生命力」,與「文化的感染力」。 雲門創作融合了中華文化脈絡,例如以中國書法入舞的《行草三部曲》、透過水稻文化演繹《稻禾》、以臺灣歷史為主軸的《家族合唱》、《關於島嶼》等作品。

雲門,不僅單純表現出美麗的藝術,更是厚藏著文化的根基與底蘊。 同時,也在作品中處處體現天地人合一的境地,演繹人與土地的關係、文化與自然的共生與相遇。

雲門舞者池上稻浪中起舞 公視全記錄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雲門舞集2018年受邀到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演出舞作「 松煙」,舞者在稻浪與群山間起舞,賦予這支舞作全新 面貌,公視團隊全程以高規格影音記錄,21日將在節目 「公視表演廳」中重現。 (雲門舞集提供) 中央社記者洪健倫傳真 108年9月20日

這樣的創作意念,也讓雲門突破固定的表演場地,把創作延伸到鄉郊,以農田作為舞臺,締造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美感。 以《稻禾》為例,在金黃豐收的季節,在遼闊無邊的土地,以翩然舞姿,向土地和農民致敬。 這齣舞,美得讓人震懾,讓人屏息。雲門作品的多元、不斷翻新人們對舞蹈的認知定義、將表演藝術重新回歸到人體力與美本身。 這些創新,都可說是來自於雲門的靈魂人物—創辦人林懷民,自身的初心與堅持。

林懷民原本是位著名小說家,出版的小說集《變形虹》、《蟬》,備受當時文壇矚目。拿到獎學金後,前往美國研讀小說創作,因喜歡舞蹈,開始了正式習舞之路。 1972年,林懷民學成回國,碰上臺灣退出聯合國、發生釣魚臺事件。 剛回來的他,充滿理想和實踐的熱情:「I am ready to go,不管做什麼!」這是他內心的吶喊。 當時有人聘請林懷民教舞,他聽到了「臺灣沒有舞團,我們應該有自己舞團」的聲音,促動創立舞團的心念。 於是,1973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 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

雲門舞集45週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林懷民20日在淡水雲門劇場出席「林懷民舞作精選」Try out記者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扛起舞團生計的重責、創作的心理壓力、社會對藝術的忽視,種種事件排山倒海而來。 讓林懷民在雲門成立15年的時候,毅然決定停下雲門。 事隔3年,林懷民從美國回臺灣,在機場乘車時,計程車司機對他說: 「林先生,每個行業都很辛苦,像我們在臺北這種交通下還要開計程車的,也有自己的辛勞。我能體會雲門的困難,但臺灣還是需要雲門舞集,加油!」 對很多臺灣人來說,雲門已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少了雲門,就好像少了一些什麼。 林懷民也漸漸瞭解到,雲門所帶來的文化感染力,已扎根到民眾的心裡。 於是,秉持初心,重啟雲門。

如同林懷民自己說的,初心,是最大的力量。 這樣的夢想,讓他繼續咬著牙堅持,拚了命努力,帶領雲門走過一個又一個年頭。

2008年,雲門的八里排練場大火,一瞬間又把雲門推向了困境。 35年的演出道具與歷史資料付之一炬。但雲門沒有時間難過,演出照常,一切重建的步伐馬不停蹄地進行。 經過多年的歷練,林懷民更加成熟,也一直懷著當初的信念:一個人的人生,什麼都可以被拿走,只有夢想不能。 然而,「雲門舞集」這個夢想所背負的艱辛,還是讓舞蹈巨人林懷民在一次演講中,回顧過往歷程,淚流滿面。

浴火重生的雲門,歷時7年,集結國內外民間捐款的淡水雲門劇場完工。 以往的八里排練場,是雲門承租的鐵皮屋,場地簡陋,冬寒夏熱。 如今,「雲門舞集終於有自己的家」,也不負社會給雲門的託付,成為藝術家交流的新平臺。

對林懷民來說,表演藝術不是只活在殿堂之上、劇場之中,而是要讓所有民眾,不分階層,都有機會感受。 因此,他帶領雲門走到戶外,舉行大型公演,每場數萬觀眾席地而坐。

每當散場,總有老人家對他說:「我看不懂,可是看得好高興」。 林懷民覺得,這樣的回饋,比紐約時報的舞評來得更重要。 舞出精彩的45年後,林懷民於2019年底退休,將舞團交給中生代編舞家鄭宗龍。

與冰島樂團攜手搖擺 鄭宗龍打造新作毛月亮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在元宵節的最大滿月後,雲門舞集2藝術總監鄭宗龍( 圖)20日與觀眾談雲門2新作「毛月亮」,分享與冰島 席格若斯樂團Sigur Ros的合作過程。 中央社記者張新偉攝 108年2月20日

當這個消息一宣布,立即驚動了世界舞壇,外媒以「象徵著一個世代的結束」、「世界舞蹈版圖無法彌補的缺憾」,表達無比的惋惜。 回望雲門多年的累積、迄今的90部作品、海內外無數獎項與勳章肯定,林懷民顯得雲淡風輕。 他說,那對自己來講都是虛名,他的語氣,了然通透。 就像他在《江湖歲月》一文感慨的那樣:「雲門繼續前進,為了生者的期待,為了逝者曾有過的夢,為了不肯死的夢想和願景。」

林懷民讓雲門從無到有,用生命造就了雲門。 用初心和夢想,成就了他自己。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Photo Credit: 雲門Facebook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