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珍雅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導讀:有活力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

珍雅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導讀:有活力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的理論核心——多樣性是偉大城市的基本價值:它一方面可以滿足都市居民不同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以街道生活和混合使用為主的規劃原則。這就如同生物多樣性是維繫一個生態系統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商業、社會、文化和建築的多樣性,也是維繫城市生生不息的關鍵要素。

文:吳鄭重

【導讀】重新發現生活城市的魅力

(前略)

日常生活與使用者觀點的「婦人之見」:
身體空間、使用參與、街道生活和有機秩序的人性尺度

儘管珍.雅各(Jane Jacobs)並沒有接受過正統都市計畫與景觀建築的學術訓練,她在書中也沒有引用艱澀難懂的理論詞彙來堆砌龐大複雜的都市論述;然而,她試圖從都市生活和生活城市的有機觀點切入,用一般人都能夠理解的日常語言和美國城市的實際案例,來批判美國從十九世紀末一直延續到當時的藍圖式都市計畫程序、預測開發和分區管制的規劃原則,以及夷平式的都市更新手段。同時,她也提出一些能夠確保都市生活樂趣與經濟活力的規劃與更新原則。

事實上,珍.雅各所揭舉的規劃與更新原則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也就是從都市生理學的觀點,來看真實生活中的城市是如何運作的。她從自己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生活經驗和報導許多有關美國都市更新的案例中,歸納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城市需要一種能夠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相互支持的複雜、細緻和多樣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唯有如此,都市計畫才能夠提升城市的活力和促進都市生活的便利。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將會徒勞無功。

在書中,珍.雅各從四個面向來闡述生活城市的具體意涵: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安全、社會接觸、教養兒童和鄰里公園的使用方式,進而提出都市鄰里的具體概念;產生城市多樣性的四個必要條件,包括混合不同的主要和次要用途、小街廓、舊建築,以及密集的人口,這些條件是維繫城市經濟活力的基本要素;都市沒落與再生的關鍵因素,包括多樣性的自我破壞、邊界真空的問題、去除貧民窟的迷思和資金運用的方式;以及幾種讓城市起死回生的戰術應用,包括如何補助住宅(而非一味地興建國民住宅)、如何有效地運用城市來箝制汽車(而非任由汽車侵蝕城市)、如何建立都市地景亂中有序的視覺秩序(而非死守單調重複的幾何秩序)、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之下奠定城市自我重建的具體策略(而非夷平式的另起爐灶),並且思考都市計畫和都市更新在行政組織的結構問題。最後,珍.雅各強調我們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而不是將城市視為簡化的二維變數關係或是沒有組織的複雜問題,那麼我們才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使城市成為人類集體生活的永續環境。

珍.雅各的這些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涵。首先,它代表了都市居民日常生活使用者觀點的「身體—城市—空間」論述,尤其是從女性和母親這兩種性別角色作為出發點的都市鄰里觀點。簡言之,珍.雅各試圖建立一個以街道生活為核心,動態的都市鄰里概念。城市的街道,尤其是人行道和兼具通道功能的鄰里公園,表面上看來是一個充滿陌生人的環境,但是透過適當的使用,尤其是能夠滿足基本鄰里需求的商業和休閒設施,就會吸引許多有效的公共監視和實際的身體參與,構成生動有趣的「街道芭蕾」。有了熱鬧的街道生活之後,不僅毋須動用警力就能有效守護都市街道的安全,同時可以藉由都市公共生活的不斷再現,包括有效維持個人隱私的社會互動和教養兒童融入社會的街頭遊戲,構成一個都市鄰里的基本架構。

這樣的街道生活,正是建立人際互信關懷和教導兒童學習社會生活課程的最佳場所:即使大家沒有血緣或是朋友關係,人們也必須對彼此負擔一些公共責任。這種以實際身體經驗所體現的使用參與和地方認同,是傳統由上而下、以硬體建設為主的理性規劃最欠缺的「人性尺度」。這裡的人性尺度並非一味地主張「小即是美」的規模問題,而是強調都市環境的營造要注意到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有活力的好城市必然是一個能讓全體市民感到便利舒適的生活城市,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

這又讓我們不得不重新看待對於老人、婦女及兒童而言相對重要的鄰里公園和社區鄰里在現代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傳統的規劃理論認為更多的開放空間和鄰里公園是提升都市環境品質的不二法門,但是在真實生活裡面,唯有具備豐富有趣和活力安全的街道生活,以及不斷有人使用,鄰里公園才能發揮功能。街道、商店、學校等等,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地方都是實踐鄰里關係的重要場域。更重要的是,都市鄰里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社會關係,而不是一個固定封閉的地理疆界。都市人口是移動的,所以都市鄰里也沒有起點和終點可以將它們界定成一個明確的單元。即使在同一個地方,對於不同的人而言,也會有所差異。城市的價值不就在於有廣泛的選擇和豐富的機會嗎!

所以,要規劃一個好的城市也必須回歸到人的基本面,也就是要注重城市的人性尺度,而不是死守著地方和空間不放。珍.雅各舉出三種活現的都市鄰里類型:城市整體作為一個同好社群的集結場域,街坊鄰里作為領地社區的具體展現,還有地區鄰里作為社區意識的集體動員。這些不同類型的都市鄰里各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彼此之間以極其複雜的關係互補。透過這些不同都市鄰里之間開放連結的動態網絡,展現出現代都市生活的基本特質—多元混雜的制度網絡:現代的都市人是同時生活在跨越不同地理疆界的多元生活世界裡面。這正是都市生活迷人之處,也是城市的活力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