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匯演「斷面」:在寶藏巖場域中,找尋亞洲冷戰記憶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項值得一提的劇場匯演,稱作「斷面」。這項計畫,開展已有一年以上。主要思及這麼多年來,透過劇場的民眾性,我所識得的幾些亞洲劇場團隊與工作者,如何重新反思冷戰作為東亞共同記憶的環節。
最近,一項值得一提的劇場匯演,恰策畫進行中,稱作「斷面」。這項計畫,開展已有一年以上。主要思及這麼多年來,透過劇場的民眾性,我所識得的幾些亞洲劇場團隊與工作者,如何重新反思冷戰作為東亞共同記憶的環節。項目涵蓋來自曼谷無私劇團(Annata Theatre)的《無處之境》(A Nowhere Place),來自釜山Arts Organization C的《生與死》,台北磷火鑄型所的《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與差事劇團的《戲中壁》。
一如全球化時代下,都市空間的資本穿越與未來趨勢想像,讓記憶作為一種載體的街巷,逐漸失去其原初的精神與實質面貌。恰是面對這樣的反思,歷經現代化想像置入的台北,留住了一處以結合歷史記憶與當代風貌的藝術村,稱作:「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是當下仍然留有碎裂空間想像的「場域」。作為「場域」,它本身就存在著空間的生命氣息---即便斷裂,更顯畸零的美學感。這是「場域」和一般「空間」的最大差異。因此,當加入身體、空間、劇場的想像後,「斷面」浮現一種帶有特殊內涵的想像。這主要引用寶藏巖藝術村後方的「歷史斷面」作為參照,形構再敘事化以後的戲劇脈絡。意圖達成以殘存空間,對照整體亞洲冷戰殘存記憶的構圖。因為,冷戰與後冷戰的歷史空間,是斷面的想像;而即將展現亞洲冷戰記憶的戲劇場域——寶藏巖,亦為一「斷面」。
將殘餘空間與表演進行連結的這項劇場行動,涉及的是:如何以美學再歷史化冷戰記憶的情境。就以泰國的演出為例,雖是兩人的對手戲,卻充滿當下的辯證性。 戲中描述一對男女,各以新郎及新娘的身份,出現在「無處之境」。他們狀似無關乎大事地、且接近無知的無聊碎口著…。時間分分秒秒過去,他們的幽默對話仍吸引觀眾,直到他們各自談及彼此婚禮的時刻...遠去的朋友...歡笑的聲音...小孩還有草坪上的學生...警察與軍人...。
「是的,也許我們必須遺忘一些記憶,好讓我們活在『無處之境』A Nowhere Place」。」戲中,就這麼一句話,讓我們跟著回到泰國「法政大學」的學生革命,以及軍事鎮壓、屠殺及政變的現場。泰國,軍事政變傳聞不斷的佛教國度。1976年,學生反對軍事獨裁右翼政權再度登場,佔領法政大學的校園,並在大禮堂中搬演著名政治劇場導演與詩人的作品。衝突一觸即發,不可收拾。一場以撲殺左翼共黨為名義的軍事鎮壓,形成日後右翼獨裁政權復甦的基盤。至今泰國政府仍不承認76學運的武裝鎮壓。這齣戲,以詩意的政治劇場,讓冷戰延長線下的左翼撲殺,成為在血的迷霧與資本符碼間徘迴的光影。

前來參與「斷面」活動的泰國演員之一:Tua,身兼演員與編導於一身,是亞洲知名的民眾戲劇創作者。最早,在1995年間,因參與《亞洲的吶喊 2》的聯合匯演,與我相視,至今恰恰30年的歷史。回顧往事,Tua 說他創作這個戲,源於高中時,他在傳統舞蹈學校求學。
「每天上下學,我都會經過法政大學…感受到騷動,卻相信官方封鎖校內屠殺訊息及反對共黨顛覆政府的傳聞。」Tua 回憶著當年往事,「直到多年以後,我不知為何,突而被一張從左翼地下刊物傳出的照片給震驚了!」那是一張一個孩子躺在大學門口,鮮血淋漓的照片。從而,讓他走向政治劇場的道路,並涵容泰國傳統舞蹈的款款流水感,形成日後詩意性的政治劇場美學。
這是亞洲冷戰記憶帶給一位劇場人的轉醒。接下來的Tua,在創作上,幾乎都與劇場能否改造現實的提問,不曾脫離關係。這樣的經驗,同樣驗證在來自釜山的Arts Organization C劇團身上。創始人田成昊與黃池鮮,繼2014年參與差事劇團《新天堂酒館》、2017年參與《解密 潘朵拉》演出以來,這回以韓國生命儀式作為創作藍圖,所展現的戲劇創作。在他們以《生與死》作為主題的戲劇構思中,表現的不是生者對死者的緬懷;也不是死者如何回魂的故事。往返生與死,另有深刻的情境,值得一再探索。
韓國當代民眾戲劇的傳承,一方面與傳統農民廣場劇(Madang Theatre)關係密切;這同時,對於在戲中引用薩滿系統(通靈),也形成當代對接傳統時,非常關鍵的一項元素。這樣子來理解,進一步可以推進到:為何劇場在訴說及政治時,總是又會回到關於殉難者的連結上。戰後韓國的民眾、民族、民主運動中,不斷出現以自身殉難來喚起共同覺醒的事件。從1970年代紡織工人全泰壹自焚以降,類似悲壯的身焚具亡以喚生之意識的案例,經常在涵帶有左翼色彩的社會運動中發生。
而在本劇中,探討的也是相關從韓戰、濟州島殺戮、光州事件與進而到世越號沈船事件中的受難者,眾多死亡的亡靈所面對的救贖問題。有一段話,在本劇的策展記述中,相當感人且值得深思,它這樣寫著:「犧牲者的死亡不是遠方你的死亡或是瞻望的死亡,而是我們的死亡,是我們的記憶,是應該一直被蘊含在我們生命當中息息相關的。死亡與生存像一雙手一樣走在一起,如同那首詩:「花朵凋零,我也不曾忘記你。」

從這裡,延伸的是冷戰記憶之於後冷戰時期,如何回返直面冷戰餘留的問題。《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以李薇為核心的《磷火鑄型所》將蘭嶼核廢料危及達悟生存與族人信念被文明侵犯的事實,以超越現實的身體意象與舞踏魂脈相結合,展現身體在個別的內爆中,鏈結當代社會的冷戰/戒嚴記憶下的水火激盪。
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灣全英文課程HEC Liège EDBA,把博士頭銜鍍金在您的名片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業界對具備博士學位的高階主管需求日益增長,但在忙碌的工作卻難以腾出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幸運的是,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開設了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最快可在2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發表,為渴望提升自我和更新產業知識的高階主管與企業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
現代商業界對於高階主管具備博士學位的需求日益增長,但許多專業人士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難以腾出足夠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幸運的是,現在有一個解決方案: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除了提供一個在職攻讀歐洲頂尖企管博士的機會,還提供了一系列研討會發表的協助與各領域的專家建立強烈的人脈連結,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最快可以在2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發表,為那些渴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更新產業知識的高階主管與企業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學習機會。

學術研究與實務兼顧,提升個人品牌影響力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家與高階主管必須面對複雜的挑戰,例如: 全球化所產生的地緣政治動盪、技術快速創新造成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等。EDBA博士學位能夠提供深入的商業洞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企業家及專業經理人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整合與挑戰。此外,博士學位也是個人品牌建立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商業界享有崇高的聲望和尊重,為高階主管及企業負責人打開更多商業拓展的機會,並且是領導者和決策者的首選。
擁有博士學位不僅展示了專業經理人的學術涵養,也體現了他們對自己產業發展的承諾和毅力。學位的獲得除了彰顯其頭銜與專業能力,更增加自信並開展職涯與事業願景。完成學位後除了成為該領域之專家,並增強自己在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力,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學位也為高階經理人開啟了更多的不同產業的交流機會和晉升通道。許多企業和組織都尋求具有博士學位的高階主管、董事,他們被認為具有深入的商業洞察力和領導能力。

全台獨家全英文授課環境接軌全球最新商業議題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在台以全英文授課為特點,為學員提供了一個全英語環境的學習機會。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學員的英語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全球商業環境中更自信地交流和合作。此外,彙集了一流的教授和業界專家,他們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學術造詣,能夠為博士候選人們提供專業指導和深入的商業洞察力。
時間效益最大化 – 兩年完成,學習品質不打折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提供了一個精心設計的課程結構和專業指導的學習方案,使博士候選人能夠最快2年內完成學位與發表。首先,課程內容涵蓋了企業管理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從策略管理到領導力發展,從知識創新到市場行銷工具的革新等。其次,博士班提供了個別化指導和專業支持。除了每位學員將被指派一位專業的指導教授提供個人的指導,課程模組更導入了每學期兩天的獨立學習課程(Independent study),由列日大學欽點的導師親自手把手帶領博士候選人完成研討會、期刊以及畢業論文答辯。這種一對一的指導可以加快學習進程,確保學員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學業要求。

就讀比利時列日大學高階企管博士,完整您的事業版圖
最後,快速攻讀高階企管博士班對於高階主管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列日大學在台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班不僅提供了學術、知識和實踐技能,還培養了企業家與高階主管在全球商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這些都是現代商業領袖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才能在全球化的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比利時國立列日大學EDBA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