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政治小餐桌」地方派系對談:那些「不看政見投票」的人,真的都是笨蛋嗎?

「政治小餐桌」地方派系對談:那些「不看政見投票」的人,真的都是笨蛋嗎?
作者拍攝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許多人覺得地方派系就是國民黨的產物,但今日許多派系已不用依靠政黨,更成為藍綠都想爭取的勢力,而其背後的基礎其實就是「有做事」這三個字——對許多選民來說,重視我的需求就是「自己人」,這比再豐富的政見都有說服力。

文:波波研究室 Popo Lab

高人氣網路節目《博恩夜夜秀》推出「欸,苗栗國!」影片後,一夕之間激起年輕世代對於「地方派系」的關注與討論。究竟,在年輕人心中,地方派系是怎麼樣的存在?又具有哪些功能呢?為了第一線暸解青年意見,關鍵評論網編輯群除了推出「地方派系論:派系是誰的好朋友?」系列文章,更與青年組織「政治小餐桌」合作,和青年們同桌共食,當彼此的一日飯友,在燈光美、氣氛佳的晚餐時間,輕鬆吃飯聊政治!

本次餐桌上的飯友包含兩位編輯——Patrick與TJ,以及11位青年,多為30歲以下的大學生、研究生與社會新鮮人;分別來自高雄、台中、花東、嘉義等地,也有土生土長的新北、台北居民。在各地成長的大家,對地方派系有什麼觀察與想像呢?一起看下去!

當我們談「地方派系」,我們談的是什麼?

來自台南的飯友首先發問:「地方派系,通常是家族嗎?」另一位飯友則追問:「或者,地方派系是政黨的分流?」

上述兩種對派系的想像,你我可能都不陌生,前者例證如台中顏清標家族、雲林張榮味家族,以及高雄朱安雄家族等;後者則基於藍綠兩黨,在某些選區「躺著也選贏」的現實。

地方派系到底是什麼?簡單而言,就是在地方有錢有勢有名聲的群體,負責打理、操作地方的利益分配,同時作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潤滑劑。事實上,每個縣市的地方派系,重點勢力都不同,可能是農會、漁會、村里長或宮廟系統,也可能是家族。例如:在基隆,掌握了漁會便掌握了地方;在金門,宗親會擁有強大的人際網絡與動員能力;在台中,顏清標家族則是靠經營砂石、瀝青產業而壯大。

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劃上等號的歷史淵源?

談到政黨與地方派系的關聯,「啊不就都國民黨一把抓?」一位飯友無奈地說,「但我們選區是民進黨躺著選都贏耶!」對面飯友似乎持反對意見;此時,飯桌上冒出另一個聲音:「其實,我覺得地方派系跟政黨是兩件事耶!」

大眾之所以將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劃上等號,與長達40年的黨國體制有關。

關鍵評論網的Patrick提到,最早的地方派系可以溯源至日治時期,當地家族透過經商、特許行業等途徑,成為地方知名人物,進而爭取鄉親信任,協助調停紛爭、分配利益。國民政府來台後,國民黨推動一黨獨大的治理模式,以「願意替黨做事的人」置換原本的地方仕紳;加之當時黨國體制下,國民黨擁有豐沛的資源,扶植地方人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地方派系。

地方派系:內行看門道的台灣「山頭」故事

20191001派系圖

地方 vs. 中央,從屬關係的翻轉是好是壞?

關鍵評論網的編輯TJ連忙幫補充:過去,地方派系屬於侍從角色,替中央做事是他們的任務,頂多從中獲得一些好處——但現在,還是如此嗎?事實上,中央與地方派系的從屬關係正在翻轉,甚至失效,部分派系不依靠政黨,或者游離於政黨之間。地方派系不甘屈居中介的利益分配者,更想成為政策產出的主體;與此同時,中央政府也展現出對地方派系的依賴與需求。

例如2018年九合一大選,「韓流」之所以竄起,前高雄市議長朱安雄家族的勢力作為重要推手;又或是苗栗縣農會全力為縣長輔選等⋯⋯地方派系動員,護送候選人進中央,早已不是新鮮事。當候選人順利進中央,早前所欠下的恩情,豈有不報答的道理?

另一方面,民進黨在地方派系的經營上可說始終吃虧,這也是為何中南部經常出現綠營的「一任縣長」之故。即使民進黨選贏了縣市長或立委,許多縣市的議會仍以國民黨(或無黨籍)為多數,用各種方式「卡」綠營的地方首長,施政綁手綁腳,留下四年後再次翻盤的導火線。

積極面,民進黨試圖拉攏地方派系,例如將原本由中央主導的水資源建設工程及經費,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改以補助的方式交由地方政府執行,等同中央放權讓利給地方——然而,治水工程交由地方來做,既未經過中央政府的全盤規劃,也無專業局處負責監督執行,地方政府的建設能力是否足夠、治水預算有沒有可能被不當干預或挪用,處處充滿疑慮;消極面,民進黨也試圖刪減地方派系的權力,例如去年初通過的《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修正案,便計畫將全台15個農田水利會正式改制為公務機關,企圖阻絕農田水利會成為地方派系角力的戰場。

地方派系可能「超越藍綠」甚至「凌駕藍綠」嗎?

不只從屬關係正在質變,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地方派系並不依靠政黨,任性游離。

來自嘉義市的飯友分享道:「我們議會似乎就有許多無黨籍議員,現任議長也無黨籍。」顯見議員、議會處理地方事務,毋需依附黨中央、黨機器,每一位議員本身就握有權力,代表某部分的利益,可說「超越藍綠」。

格局再放大一些,Patrick談起了花蓮王傅崐萁——

傅崐萁如何崛起?傅崐萁的崛起,源自於他看見藍綠兩黨的盲點。

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在分配花蓮資源時,都以城市為主;傅崐萁一個台中人,從中看到了「藍海」——他發覺花蓮山地鄉的原住民,明明在在選票上握有實質的影響力,卻缺乏資源關注、無人照顧,於是,他開始到山地鄉巡視、幫忙解決當地問題,一步步地贏得了山地鄉居民的信任,遂漸成了一個穩固的品牌象徵與地方勢力。你問,傅崐萁需要依靠政黨嗎?其實不需要,他以無黨籍參選花蓮縣長與立委,也都能勢如破竹。

來自三重的飯友則分享道,李余典是當地資深民進黨籍議員,但他的女兒李旻蔚卻披上了民眾黨戰袍,參選新北市第三選區的立委候選人,可見李作為三重的地方大老,當民進黨無法討好他時,他是可以隨時轉向的;另一個例子是嘉義縣立委陳明文,本就擁地方勢力的他,2001年離開國民黨,帶槍投靠民進黨,陳明文在嘉義縣的地方勢力,遠遠大於民進黨的影響力——顯見在地方,人是可以大於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