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新郎》導讀:小說裡的光怪陸離,依然是理解今日中國社會的絕佳窗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郎》的世界不同於《光天化日》的一點,就是中國已經導入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要如何並行,也是本書一大主題。
文:顏擇雅
【導讀】當中國導入市場經濟
《新郎》中每一篇都有相當水準,但還是可以挑出最好的一篇:〈活著就好〉。這篇頗有卡夫卡式的惡夢氣氛。夫妻遇劫拆散後來終於團圓,雖然是傳統小說戲曲常有的故事,但在哈金筆下,結局碰到計劃經濟的戶口制與工作分配制,大團圓就衍生出非常棘手的問題。說是喜劇收場,卻是主角變更慘那種喜劇。
〈活著就好〉也充分展現哈金把場景變生動的功力。緊要關頭還沒來臨,他就先給一個伏筆:「路旁栽了十幾棵蘋果樹」。再來地震發生,「蘋果」一連出現四次,每次都帶給讀者不同感官的刺激:寫主角滾向蘋果樹,是平衡感與空間感﹔寫樹枝搖擺如掃帚,比起寫「地一直震」的視覺感不知強幾百倍,因為腳下地是沒畫面的,搖晃的樹才有。寫主角緊抱蘋果樹,則把視覺轉化為觸覺。寫蘋果在周圍落下,就是聽覺刺激了。
更妙是兩頁後,「蘋果」再一口氣出現四次,這次是主角聽到任何問題,都答「蘋果」。
真是神來之筆。如果是庸才,大概只會描述:「地震後他患了失憶症。」好一點的作者就知道必須運用細節來呈現,卻不知怎麼挑選細節。哈金的厲害是挑到蘋果這麼有趣的細節。他從地震前就開始安排這條草蛇灰線,把地震的可怖也全寫進蘋果,後續用四答「蘋果」來寫失憶就再合理不過。
〈破〉與〈牛仔炸雞進城來〉也是上乘佳作。〈破〉應該和《好兵》中的〈空戀〉一起看,因為兩篇骨架都來自契訶夫經典名作〈吻〉,但都經過換血換肉。〈空戀〉有詩意,有奇想,已是一流短篇,〈破〉則是厲害在把捉姦、審訊這些庸俗情節寫得不俗。哈金最擅長寫審訊,尤其是通姦公審。他上次寫通姦公審是〈光天化日〉,那篇可以跟〈破〉一起對照看。
〈牛仔炸雞進城來〉放最後是有道理的。首先,它跟之前兩篇一樣,也是探討美中之間文化衝突。〈一封公函〉男主角聽說個人主義就是為自己而活,去了美國就變得無恥無禮,以為這就是美國價值。〈紐約來的女人〉主角只是去美國四年拿了綠卡,回來就被排擠。〈牛仔炸雞進城來〉的美國老闆無法預見吃到飽自助餐一定慘賠,中國員工也無法想像老闆找女同事吃飯並不是對她有意思。
不過,〈牛仔炸雞進城來〉中最大的衝突,還是在大鍋飯心態與資本主義之間。《新郎》的世界不同於《光天化日》的一點,就是中國已經導入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要如何並行,也是本書一大主題。
〈破壞份子〉開頭寫到車站外的舉牌拉客景象,就可以看出旅館業已經有你死我活的競爭。〈活著就好〉裡的工廠雖然還是吃大鍋飯,但已經必須擔憂破產。〈幼兒園裡〉場景雖是公家單位,但裡面的墮胎欠款是市場經濟,老師利用幼童撿麻繩菜也是要拿去市場賣。
〈舊情〉中的磚廠是公家單位,女主角買磚卻是靠關係,這是鑽兩制並行的縫隙,工廠幹部可以自己拿產品去市場賣。這種狀況一定有價格混亂,〈暴發戶的故事〉主角就是利用這種價差發財。
〈破壞份子〉放最前面亦有道理。只要把《新郎》照順序讀下去,就會發現這篇的各種主題在後來幾篇都有重新浮現。
〈破壞份子〉是寫主角「被認罪」,他本來並沒搞破壞,重獲自由後真的搞起破壞。〈破〉主角亦遇到「被認罪」的困境,但他的擺脫方式是把另一人逼上死路。
〈幼兒園里〉主角在結尾也搞起小小破壞,但動機跟「被認罪」無關。她只是個五歲小孩,社會化過程剛起步,就理解世界是個有權欺無權、大拳揍小拳的生態鏈。她搞的小小破壞,只是發洩情緒。
〈暴發戶的故事〉並沒人搞破壞,主角也發財了,結尾心態卻跟〈破壞份子〉一樣,仇恨入心要發芽。
〈破壞份子〉主角是大學老師,學生為了營救他,落得比他更慘。〈一封公函〉主角也是大學老師,卻比〈破壞份子〉中那位老師更懂得在體制中生存,受打擊後總很快恢復為一尾活龍。這篇的學生雖然受過老師大恩大德,卻懂得用黨的眼光看老師,既清楚知識份子有什麼利用價值,也理解黨為什麼從不信任知識份子。跟他比起來,〈破壞份子〉那位學生是犯了小資產階級溫情主義的錯誤。
〈破壞份子〉開頭,主角只是吃個麵,就被警察抓起來。〈荒唐玩笑〉開頭也類似,農民逛個商店就被警察抓起來。但〈破壞份子〉是警察濫權,〈荒唐玩笑〉結尾警方則有了惻隱之心。農民必須進監獄接受改造,與其說是有人濫權,不如說是出於社會運作邏輯。
哈金是寫中國社會運作邏輯的高手。《新郎》中的世界已進入鄧小平時代,裡面的幾種運作邏輯就在《好兵》與《光天化日》中看不到。除了前述的市場經濟,還有一點就是離婚。
〈活著就好〉的兒子不願把房子還給父母,理由是擔心婚姻毀了。〈新郎〉敘事者要脅男主角的妻一定要離婚,不然就要斷絕往來。〈紐約來的女人〉的丈夫是應父母要求離婚再娶。〈牛仔炸雞進城來〉中那場婚禮,新郎也離過婚,把小孩丟給前妻養,另娶有錢寡婦。整本《新郎》看下來,離婚非常稀鬆平常。
六四後的中國雖然變化很大,《新郎》寫的光怪陸離現象,例如〈破壞份子〉中的「被認罪」,〈活著就好〉的戶口制,〈暴發戶的故事〉的富人缺乏安全感,今天都尚未過時。要理解今日中國社會,這本書依然是絕佳窗口。
相關書摘 ▶哈金《新郎》小說選摘:世上無人不愛錢,他卻可以把人們對金錢的崇拜踩在腳下
2020台北國際書展哈金相關活動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