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浥薇薇 X 李屏瑤對談:轉化有感事物為虛構情節,保留閃閃發亮的細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羅浥薇薇小說的細節,的確讓李屏瑤沉迷不已。李屏瑤這麼形容:「我覺得《失戀傳奇》就是一本將容量32M相片或影片寫下來的書,而且粒子並不粗,有許多細緻幽微的層次。」
文:沈眠
繼大獲好評的散文集《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後,羅浥薇薇繳出小說集《失戀傳奇》,特邀亦推出新作《台北家族,違章女生》,備受矚目的創作者李屏瑤對談新書。相識多年的兩人,在堪稱女同志精神餵養聖境的女書店,以「妳還記得第一次喜歡的那個女生嗎?」為題對談。
性別是永遠固定的嗎,人生的可能性只有這樣嗎
李屏瑤對《失戀傳奇》的閱讀,不由帶著特殊情感,因為裡面充斥她熟悉的公館生活圈。「比如女書店,我記得以前這裡會有筆記本,上面可以留下資料,像是徵友啟事,讓大家找到彼此。」她帶著遮掩不住的笑意:「也許今晚座談可以朝台大外文系女生的愛恨情仇這種超尺度進行?」讀者萬分期待地笑開了。旋即她正色道:「這是薇薇橫跨10年的作品集,讀的時候,好像進入夢境,像看今敏動畫,片段不斷糾葛,畫面可以無限repeat,於是愛過的人、離開的人都再度重返,讓人非常感傷,卻又懷念不止。」
「確實是活在夢裡吧,尤其是已經不在的東西。寫作時,我非常想要保留記憶中的細節,因為害怕它們就此消失。」因為生病導致記憶力出現障礙,再加上住在南部,唯恐身心無法負荷,羅浥薇薇原本想要盡可能減少新書分享會的場次,「調整到公眾狀態對現在我的來說,滿困難的。不過,女書店這一場,我勢必要答應,因為這是餵養我成長、讓大家能夠美好地串連在一塊兒的重大地方,無論如何都得來。」她慵懶的嗓音裡帶著真誠的動情。
李屏瑤提到幾年前與羅浥薇薇見面的事,「那一天她穿花長裙,小孩已經出生了,聊一聊她就掀開長裙――」讀者譁然,現場醞釀著進入限制級的氣氛,羅浥薇薇也一臉驚嚇,李屏瑤很快接著講道:「給我看膝蓋上的刺青。」似乎可以聽見眾人發出「切」的心聲。「那個刺青已經變樣了,因為生產讓薇薇從裡到外翻攪,她徹底地被改變。其實,戀愛也是這樣,發生了以後,有些改變會留下來,將人變造成另外的樣子。」
「這幾年身體狀態的改變,的確滿激烈。生小孩這件事讓周邊朋友很驚訝,尤其她們都認為我是鋼鐵女同志。但也許這是我的人生夠幸運,也活得夠長,所以就不停地有各種生命的變動到來。」羅浥薇薇鼓勵似的對台下讀者說,「各位真的在年輕時不妨多嘗試,不要自我設限。性別並非永遠固定,某個時刻喜歡上同一種性別,也許好事,也許壞事,但總之是開啟了一個可能性,然後某個時刻棄暗投明,又回到所謂正常關係,同樣也是可能性。」盡可能經驗人生的可能性,於羅浥薇薇而言,是重要的。
羅浥薇薇不是非得做女同或異性戀,而是碰到某個人,感覺很對,可以一起生活,那是舒服的狀態,唯她也明瞭,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那樣的開關,「只是幸運也是由態度決定,要維持開放的心態,機會才能變成幸運。」
寫小說,就像看不見的人拿刀切蛋糕
羅浥薇薇自陳寫《情非得體: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是狡猾了一點,從公眾人物觀察的角度暗自覆載她的成長歷程,「另外也是不甘心,總覺得應該有更多可以被看見與認識的女性典範。」
隨後她講:「我走的是掏心掏肺的創作路線,那是必須給出全部,不然就是零的痛苦。」羅浥薇薇鄭重地說著。她且提到〈斷代史〉入選《九歌107年小說選》,是有些意外的,因為她是當散文而寫,唯讀者與創作者看待虛構與真實的界線似乎並不相同,「重要的是,我的情感真實與否。我的寫作,都是從自己有感的東西開始,再轉化為虛構的情節。但其中依然保留那些我所經驗的,閃閃發亮的細節。」
羅浥薇薇小說的細節,的確讓李屏瑤沉迷不已。最近要搬家的緣故,李屏瑤整理東西時發現大學時代照片的光碟,還有畫素只有10萬數位相機32M的小記憶卡,「都已經無法讀取,永遠打不開了。說起來,文字讀取還是最可靠的形式。我覺得《失戀傳奇》就是一本將容量32M相片或影片寫下來的書,而且粒子並不粗,有許多細緻幽微的層次。」
李屏瑤轉而說起人魔萊克特博士系列作電影《紅龍》:「裡面有名盲女要切蛋糕招待男人,她將牙籤插在圓心,慢慢切片。我覺得寫小說就是看不見的人拿刀要切蛋糕。你要怎麼下刀,是非常難的。」另外,她講到有時候看電影,會目睹一些過長的畫面,美得不可思議,即便跟故事的推進無關,但導演明顯就是很想留著它,她寫《向光植物》也會有類似無法捨離的情況。
多年前,羅浥薇薇寫第一本書《騎士》時一無所有,沒有戀愛,英國學位也沒有取得,跑到台中友人家中借住,全神貫注地將自己浪遊美洲所經歷的事情寫下來。她真摯地講述:「那其實是我人生最混亂的一年,一切都要從頭來過,歸零重設。但現在想起來,也是我看見最多的一年。所以,當時的我,想盡辦法要寫下那一年中的所有細節。《騎士》並不完美,但是非常珍貴的創作。」
李屏瑤則直白地講,讀羅浥薇薇的書都有種劫後餘生感,「你的世界一直在被重設,每一本書好像都是在reset。《失戀傳奇》的排序,從〈夢醒時分〉到〈願望〉,有種概念式專輯的設計,也像貪吃蛇,讀起來像是繞著遠路在轉車。就像我很喜歡的一篇〈浪琴記〉結尾寫到坐在那裡安安靜靜把自己的心吃掉,就是這樣,好像不寫下來連自己就會忘記,所以非得寫下來不可。」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