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日本名勝景點趣聞物語》:巨蛋、機場、車站和後樂園,東京知名建築的冷知識

《原來如此!日本名勝景點趣聞物語》:巨蛋、機場、車站和後樂園,東京知名建築的冷知識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去日本玩不再「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東京知名建築:日本橋與東京車站、後樂園與東京巨蛋、羽田機場與成田機場的趣味小故事解鎖。

文:李仁毅

日本橋與東京車站(Nihonbashi & Tōkyō Eki)

日本古今的交通樞紐,一個暫時就過了六十年

中國早在春秋時代,就有車同軌一詞,而古羅馬也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交通建設不僅可以帶動民間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有讓政治與軍事力量快速投射至各地的戰略重要性。在日本,德川家康在一統日本、建立江戶幕府之後,想的也是同樣的事,開始規劃從江戶輻射至各地的交通網,這就是五街道。

所謂的五街道,包含到京都的東海道,到日光(日本栃木縣)的日光街道,到白川(日本福島縣)的奧州街道,到草津(日本滋賀縣)的中山道,以及到下諏訪(日本長野縣)的甲州街道,而這五條要道共通的起點,就是日本橋。最早的日本橋誕生於1603年,是一座木造的拱橋(這種形狀的橋日本人稱為太鼓橋),因位處所有要道集中之地,其繁華不可言喻,並同時成為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1823年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以及歌川廣重1832年作品「東海道五十三次」的首禎圖像。

木造的日本橋,自然難逃祝融肆虐,在明治維新前大大小小共燒了十次,於是明治政府就在1911年以石材建成現存的第十九代(一說為第二十代)日本橋,有趣的是當時雖然已是明治時代,但銘板上的日本橋三個字,卻是東京市長拜託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揮毫寫成,而且他的字還真的很漂亮呢。日本橋的裝飾顧問妻木賴黃是明治三大建築巨匠之一,在他追求「和洋折衷」與「日本趣味」的理念下,讓日本橋擁有非常獨特的西洋風青銅麒麟、獅子雕像,以及燈柱雕飾。

日本橋北岸一帶,自江戶時代起就是非常繁榮的魚市 場,稱作魚河岸,但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整個燒光了,魚販們就將市場遷移到築地,這才造就築地近百年的榮景。此外日本橋上還有一塊設於1972年的鋼板標示「日本國道路元標」,意即日本所有路標「距離東京還有○○公里」的計算,都是以日本橋作為基準。

明治維新不僅讓日本橋從木橋變成石橋,還帶來了西洋的最新玩意兒,就是鐵道與火車。日本最初的鐵道開通於1872年,連接東京新橋與橫濱,但是代表日本新時代交通樞紐的東京車站,卻因受到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影響,直到大正時代1914年才完工。因為東京車站具有「國家中心車站」與「天皇的車站」概念,所以位置就在皇居正前方不遠處,也相當鄰近日本橋。

這棟使用3500噸鋼材、926萬個磚塊所建成的三層樓建築,雖然平安度過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但仍在1945年東京大空襲時遭受破壞,1947年戰後重建時,日本人將東京車站從三層樓改為二層樓,並稱之為「暫時復原」,只是這個暫時,一晃眼就過了六十年,直到2007年時終於開始動工回復最初的三層樓樣貌,並於2012年完工,好趕上2014年過100歲生日。2019年,日本步入令和時代,東京車站也成為新版日幣一萬元鈔票的背面圖案。

後樂園與東京巨蛋(Kōrakuen & Tokyo Dome)

原來不是後面的樂園,東京職棒的大本營

在建立幕府之後,德川家康開始封藩,其中家康的九男義直、十男賴宣、十一男賴房分別封於尾張藩、紀州藩與水戶藩,是地位僅次於將軍的德川御三家。當時包括尾張藩、紀州藩的各藩藩主,都得定期往返於領地與江戶城,也就是所謂的「參勤交代」,唯獨水戶藩主不用回到水戶藩(日本茨城縣),而是常駐江戶城,據說是為了當有個萬一發生時,水戶藩主就能立即成為備位將軍。

總之,六歲起就成為水戶藩主的德川賴房不能回到領地,只能一直待在江戶,既然要長住,那就住得舒服一點吧,於是1629年時,賴房命令工匠在自宅修築廣大庭園,之後由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他就是日本戲劇「水戶黃門」裡的主角老公公)改修完成,並命名為後樂園,但之所以取這名字,還得從大海的另一邊談起。

明朝萬曆28年(1600年),朱舜水出生於中國紹興,之後明朝在1644年滅亡,他便致力於反清復明,1659年他眼見復國無望,就流亡至日本。當時許多中國文人也像朱舜水一樣逃到日本,紛紛被各地藩主大名招聘,朱舜水也在1665年以66歲高齡為德川光圀所聘用。在朱舜水的建議下,上述的庭園即根據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詞,而命名為後樂園,也因朱舜水的影響,而讓後樂園內擁有小廬山、西湖堤、圓月橋、蓬萊島,以及用「求仁得仁」一詞所命名的得仁堂等等,多項饒富中國意趣名稱的景觀。

明治二年(1869年),各地藩主版籍奉還,意即將人民與土地歸還予天皇,當時的水戶藩主德川昭武也將江戶的房子與後樂園歸還給政府,房子之後在1870年轉作為東京砲兵工廠用地,但後樂園則保存了下來。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讓砲兵工廠受創頗重,砲兵工廠就逐漸轉移至位於福岡縣的小倉,在1935年轉移結束後,這個水戶藩主的老家在1937年再次迎來一次重大的轉變:變成職棒球場。

日本第一個職棒聯盟出現於1936年,但是東京球隊的幾個比賽場地都不大理想,於是聯盟運用東京砲兵工廠撤除後的空地,在1937年建成後樂園球場。這個球場在二戰末期時被日本軍方接管,不但在場內種植馬鈴薯和玉蜀黍等戰爭食糧,還在觀眾席上架設高射炮。

二戰結束後,後樂園球場很快地恢復營運,為了振興戰後經濟,1949年東京市府在棒球場與後樂園之間的空地蓋了後樂園自行車競技場。身為巨人隊等數個球隊的主場,後樂園球場中刻劃了王貞治、長嶋茂雄等多位職棒英雄的傳說,但隨著設施逐漸老舊,故事也走向新的篇章。1987年,後樂園球場結束營運走入歷史,1988年全日本第一個室內棒球場:東京巨蛋在後樂園自行車競技場舊址誕生,至於後樂園球場的舊址,則成為東京巨蛋城中的飯店與購物中心。

羽田機場與成田機場(Haneda Kūkō & Narita Kūk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