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台灣與民主的距離,從停止使用「恐懼」拉票開始

拉近台灣與民主的距離,從停止使用「恐懼」拉票開始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游家權 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擔心,不害怕,不等於樂觀,真的「樂觀」的人,是以為投對一次就可以睡四年的人。對我來說,不管選輸還是選贏,我都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讓台灣更好,相較起來,整天那邊擔心、害怕,用恐懼來拉票、在動員的人,才是最不相信民主自由的。

選舉倒數兩天,臉書牆上出現各種拉票文,還有焦慮、擔心和恐懼在網路上蔓延,不管哪個陣營的支持者都有,有的媒體開始發「選舉焦慮」的文章,同事也預先準備選後修補社會撕裂的報導。1月9日晚上韓國瑜在凱道造勢,主辦單位「號稱」百萬人,照片在社群媒體傳開後,又是一陣⋯⋯你懂的;隔一天,凱道上則換成了蔡英文。

跟身邊朋友的心情完全不同的我,忍不住在臉書發了幾句心得:

選前兩天,為何我一點也不覺得焦慮,相信誰就投給誰,有上沒上都是結果,不管是什麼結果,台灣都不會因此垮了。

這才是民主,這才是自由。這才是我相信的台灣。

整天那邊擔心、害怕,用恐懼來拉票、在動員的人,才是最不相信民主自由的。拜託一下,現在是選總統和民意代表,不是在選皇帝或共產黨黨主席好嗎?

結果短時間累積一堆朋友的留言,有少部分贊同,但有更多人不認同,歸納之下有幾個原因:

  • 不該把民主視為理所當然,以為「換人做做看」無所謂、或以為「藍綠一樣爛」。
  • 無法樂觀與苟同,認為民主還是很脆弱。
  • 假消息滿天飛,事實查核追不上,無法在「有正確資訊」前提下,交給選民自己決定。
  • 換個人做,很可能死一片。二流的首長會用三流的人,光是誰當市長差異就很大。

對此,我想就幾個點來解釋:

不是不要拉票,而是別再用「恐懼」拉票

我有說不能拉票、不能動員嗎?沒有。我說的是「用恐懼」拉票和動員,我不贊同。

當然可以拉票,這本來就是選舉的一部分,如果你支持蔡英文,那就告訴我為什麼支持?過去四年執政哪裡做得好?哪裡不好?再給她四年可以把台灣帶到哪裡?如果你支持韓國瑜,那就告訴我,為什麼相信他可以做好一個總統?請具體讓我知道他的政策可行性。

這些討論都好,但不該只用「讓民進黨下架」、「誰當總統就亡國了」這種論述來當作投票的唯一依據。

什麼叫用恐懼拉票,範例很多我隨手找兩個:(還有更多在LINE上面流傳的)

螢幕快照_2020-01-10_上午2_11_23
截圖自Facebook
螢幕快照_2020-01-10_上午2_07_06
截圖自Facebook

不擔心、不害怕,不等於就是「樂觀」

我不擔心,不害怕,是因為我認為民主「不只是」這一次投票,選舉總是有輸有贏,不管如何,最後就是接受結果,但選完之後,就是繼續監督,繼續關心政治、研究議題,有必要的話走出來集會遊行、站出來抗爭,甚至不惜流血。這才是我相信的民主,民主從來都不只是一次選舉而已,我們也不是靠投票來讓台灣更民主。

我不擔心,不害怕,不等於樂觀,真的「樂觀」的人,是以為投對一次就可以睡四年的人。對我來說,不管選輸還是選贏,我都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讓台灣更好。我會選我比較相信的那個人、那個黨,然後不管是誰上台了都會監督他,做得不好,就努力公諸於世;選得不好,就試著罷免他;如果都沒用,就想辦法自己站出來改變。

我不會擔心,不會害怕,因為擔心害怕不會解決問題。

而假新聞、資訊戰、統戰、以香港為戒⋯⋯這些都是威脅,也都存在,但我不期待要靠選上一個人,才可以抵禦這些威脅。如果說藍營很多假消息好了,綠營就沒有假消息嗎?那些挺綠的粉絲頁上假消息也沒有少過吧?反之亦然。

就算強勢通過《反滲透法》的民進黨又一次全面執政,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嗎?我不這樣認為。而就算這次國民黨勝選,不管是總統還是國會過半,真的推了什麼「不符合民意」的法案,有那麼容易就過了嗎?我也不這樣認為,誰知道會不會再來一次佔領立法院。

真正的「民主」,不會只由一次選舉的輸贏決定

接續上段,我的意思並不是「藍綠一樣爛」、或是「換黨執政、換人做做看」就好,我當然有我的立場和選擇。但我覺得不管選舉結果是什麼,台灣也不會因此就垮了,民主當然不是理所當然,但我相信這麼多年的體制、教育和觀念,還有那麼多前輩的流血奉獻,現在的台灣,不會因為任何一人上台了,就沉了,也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上台了,就什麼事都解決了。

如果我們有體制,有越來越多每天都願意關心、監督,甚至站出來的人們,那還需要擔心什麼?害怕什麼?但問題是,我以為的「民主」,不是體制,而是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想法和行為,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決定了台灣現在、和未來的體制,也決定了我們的民主、自由,而不在於一次選舉的輸贏。

Image_from_iOS_(4)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丁肇九

別忘了,不管選輸、選贏,這兩晚在凱道上的人、鍵盤上的人,都是台灣人,都是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生活的人。選舉結束,輸的一方也不用跳海、不用驅逐出境,不管輸的、還是贏的,都是要在這個島上生活的。

所謂的「自由」,是尊重每個人的決定,但盡量用不傷害彼此的方式,去做自己覺得對台灣好的事,然後努力的去找到共識,讓社會緩慢前進。

當然,民主還不夠好,我們又有外部的壓力,網路、封閉社群都助長了情緒和極端思想的傳播,這些都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選完之後繼續做。

「撕裂」社會的,是外人還是我們?

回到主題,為什麼我說,不該用「恐懼」來拉票、動員呢?因為用這種論述來拉票,只會更容易讓支持不同立場的人彼此「仇視」或「對立」,最後只會造成社會的「撕裂」,但台灣需要的是選前、選後都可以持續對話,凝聚共識才對。

什麼是「撕裂」?撕裂的前提是,有兩個相反的力道在拉扯,而且都不願意放手。如果兩方意見不同,其中一方沒有一定要說服另一方,而是選擇傾聽、多了解對方的想法,並且願意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如果對方願意聽),那怎麼會撕裂?

如果我們只想說服別人,或想與跟自己立場一樣的人對話、當朋友,那麼,社會「被撕裂」不就是我們造成的嗎?如果不贊同對方,就用批評對方,醜化對方,仇視對方的方式面對,社會不「被撕裂」也很難吧?然後在選舉之後,原本的「敵人」還是要變回「家人」,這時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我希望,台灣與民主的距離可以繼續拉近,要做到這件事,我們能從別再用「恐懼」拉票開始,從別再以為「選輸」就亡國了開始,從選後跟「不同立場」的朋友或家人聊天開始。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