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德語媒體眼中的台灣大選:一場自由民主的保衛戰

德語媒體眼中的台灣大選:一場自由民主的保衛戰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一個月,歐洲德語區國家的媒體相繼來台採訪。德語媒體眼中的台灣大選,有許多值得身處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藉由他者的旁觀視角,看見我們所忽略的盲點。

文:鄭嘉瑩博士

台灣將在這周末同時舉行總統與國會改選,中國也正密切關注台灣的選舉,台灣大選的任何結果,都將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

令人莞爾之處,中國在播報台灣總統大選相關新聞時,台灣官方的「中華民國」國旗、口號,會遇到如同台灣獨立標誌的待遇,在中國媒體的任何新聞中,一律都會遭到馬賽克遮蔽、消音。乃至台灣官方公職職稱,例如蔡英文「總統」等皆毫無例外的會被先行處理,避免對中國內部民眾傳達出一個多年的事實,「台灣是一個有自主權且能民主選舉的國家」。

近一個月,歐洲德語區國家的媒體相繼來台採訪。對台灣而言,總是有聲音認為德國是歐洲的傾中國家。實情上,無論德國因為經貿問題靠攏中國,或礙於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身分等政治因素,德國對台灣國際地位的認知確實不脫「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但德語媒體眼中的台灣大選,仍有許多值得身處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藉由他者的旁觀視角,看見我們所忽略的盲點。

德國公共電視一台於1月3日周三專題報導〈Mittagsmagazin〉播出來台採訪的新聞。新聞中點出台灣在中國因素下,這場選舉並非單純一個民主國家的政黨間相互競爭的大選,而是牽涉背後中國勢力介入台灣大選,期望由代理人達成中國在政治上對台灣統戰的最終目的。

採訪中,台中基進黨候選人陳柏惟提到,這場選舉就是一個對抗親中勢力在台的大選,台灣沒有選錯的機會。更提到對手藉由過去他曾在中國工作的經歷,反過來用錯誤訊息打擊選情的荒謬。

78338997_1004656106534047_14198868834957
Photo Credit: 3Q 陳柏惟 臉書專頁

蔡英文總統新年談話也提到,台灣正面臨著中國不斷施加的統戰壓力,這都將影響著台灣這塊土地習以為常的民主與自由,使台灣成為對抗威權的第一線,也是捍衛自身所信仰的民主自由。

當前中國面對台灣內部的狀況,處於一種「動態政策」修正的模式。對中國來說,當然最不樂見現任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連任,同時該黨在國會亦取得優勢席次,若是這樣的結果,將代表中國對台灣動用龐大政治與經濟資源的攏絡政策,是不切實際也是失敗的。

中國最佳選擇是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以及該政黨的國會參選人雙雙贏得此回大選,並取得國會優勢的席次。中國期待中國國民黨所認同的「九二共識」,能藉著大選推向台灣各界。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台灣的專家包承柯(Bao Chengke)博士在訪談中提到,沒有任何國家會希望領土遭到分裂,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包承柯認為,若蔡英文認為她可以走向獨立,那將給台灣與中國雙邊關係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中國人無法接受這一點。中國浙江大學台灣研究專家孔小輝(Kong Xiaohui)亦表示,若蔡英文再執政四年,將令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台灣中國因素的臨界點?

德國公共廣播電台的採訪,則提到台灣於2014年太陽花學運中,抗議政府與中國簽署不透明的貿易協定,以及一廂情願相信與中國往來,就可順勢解決台灣內部經濟上諸多的結構性問題。

這場學運也引爆出台灣在民主化後,其經濟發展在結構調整上的困境與緩慢。於1990年代起,台灣廠商多數都只是藉由搬遷到生產成本相對低的中國,解決當時所遇到的人力成本高漲、環境意識抬頭等問題。

同時間,中國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為了吸引來自台灣的企業投資與資本,以及中國自身對台統戰目的的需求,因而給予台商諸多其他國家所無法給予的高額補貼優惠,這對90年代到千禧年後的台灣來說,形成了強大的磁吸效果。

這無疑導致台灣內部產業空洞化的現象,使得台灣產業發展出現仰賴特定產業,以及並未全面產業升級的困境。更因台灣內部長期政經資源分配不公,形成一個內部分配不均的相對剝奪感。這亦成為此次大選中,幾組候選人不斷強調靠向中國,打造更緊密產業鏈的政策呼籲,並認為這也能同時解決政治上的與中國間的僵局。

選戰倒數 韓國瑜張善政合體凱道造勢催票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前右)、副總統候選人張善政(前左)9日晚間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出席「台灣安全、人民有錢凱道勝利晚會」,號召百萬庶民站出來,攜手催票衝刺選情。 中央社記者裴禛攝 109年1月9日

台灣產業近年可說單靠特定產業的成長在維持,尤其是半導體業。瑞士新蘇黎士報(Neue Zürcher Zeitung)1月7號的報導提到,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下一代科技發展的希望,無非是台灣半導體業掌控了龐大的關鍵技術,以及其高靈活性,成功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也難以取代的產業鏈。

報導指出,以台灣2千3百萬人口來說,台灣控制了全球65%晶圓生產、50%的半導體封裝測試,同時在IC設計與光學零組件上,也都有著高比重的市場占有率,使台灣成為一個無法忽略的產業巨人,以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上的關鍵者。

然而,台灣與中國高度產業密切連結,在中美貿易戰的局面中,台灣勢必得思考自身在國際產業鏈的地位。近年中國不斷扶持自身企業,透過龐大補貼去模仿、學習諸多產業,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也不例外。這不但是貿易戰中的價值選擇,對台灣來說更是一個「生命線」的價值。而這都還未考量中國長期以來藉由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進而形成以經逼政的態勢。

這都深遠的影響著台灣,也對此回大選帶來深遠的影響。隨著貿易的時間、戰線拉長,台灣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必須得選擇自身下一個定位何在?以及是否藉由貿易戰吸引台灣回流投資之餘,促進內部產業轉型的可能。

被中斷的對話,對外拓展的機會窗

近年,北京因民進黨政府的執政,片面中斷與台灣之間的溝通管道,以及緊縮中國旅客訪台的名額限制。中國冀望藉由經濟面上的施壓,希望民進黨能承認「92共識」,並擴大與台灣在野黨的訪問、交往,多管齊下希望能威迫民進黨政府妥協、改變民進黨潛在的「台灣優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