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立委選舉】那些選輸的小黨們:反同政黨全軍覆沒,統派代表新黨考慮解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統派代表性政黨的新黨,得票從2016年的4.18%,跌至1.04%,除無法分配不分區立委席次外,在未跨越3%門檻的情況下,也無法領取政黨補助款,衝擊新黨接下去的發展。
(中央社)2020大選落幕,新黨僅獲得1.04%政黨票,未來該何去何從,今(13)日晚間將開會討論;至於得票率僅0.3%的台聯黨,黨主席劉一德將請辭,進入「冬眠狀態」。
這次2020大選,眾多小黨爭食政黨票,但僅台灣民眾黨和時代力量過5%,分別分到5席及3席不分區,選前較被看好的親民黨得票率3.7%、台灣基進3.2%、綠黨2.41%,都未能獲得席次;部分過去曾在立院有席次的政黨,得票率甚至不足1%或是在1%邊緣。

政黨票得票率未達1%政黨
政黨名稱 | 得票數 | 得票率 |
安定力量 | 9萬4563票 | 0.66% |
台灣團結聯盟 | 5萬435票 | 0.35% |
國會政黨聯盟 | 4萬331票 | 0.28% |
中華統一促進黨 | 3萬2966票 | 0.23% |
宗教聯盟 | 3萬1117票 | 0.21% |
喜樂島聯盟 | 2萬9324票 | 0.20% |
勞動黨 | 1萬9941票 | 0.14% |
合一行動聯盟 | 1萬7515票 | 0.12% |
台灣維新 | 1萬1952票 | 0.0844% |
台澎黨 | 1萬1681票 | 0.0825% |
統派第一大黨,新黨選戰失利恐面臨解散
身為統派代表性政黨的新黨,得票從2016年的4.18%,跌至1.04%,除無法分配不分區立委席次外,在未跨越3%門檻的情況下,也無法領取政黨補助款,衝擊新黨接下去的發展。
新黨的政黨支持度在2016年大選來到高峰,當年獲得51萬0074票,占總票數的4.18%,雖然未獲得國會席次,仍為全台第五大黨(在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時代力量之後)。2020年少了36.2萬票,得票率僅剩1.04%。
王炳忠今天受訪時表示,這次的結果出爐後,內部有初步討論新黨該何去何從,大概的方向包括內部接班的問題,以及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等,今晚將開會討論。
王炳忠也直言,若經營不下去,可能就會有解散的問題,但目前較多的意見,則是反對解散,應可以想辦法去募款,或用別的方式慘澹經營,畢竟2012年時,新黨當時也沒有補助款,但仍然存在。
台聯榮景不再,政黨暫停運作進入「冬眠狀態」
泛綠陣營的台聯黨在2012年時,曾搶下3席不分區立委,但2016掛零,這次更幾乎遭滅頂,僅獲得0.3%的政黨票。
2012年,台聯獲得117萬8797張政黨票,得票率高達8.96%,擁有3席不分區立委,是僅次於國民黨、民進黨的台灣第三大政黨,得票數甚至超過親民黨。不過2016年,台聯不分區立委僅獲2.5%的政黨票,區域立委全落選,2020得票率更跌至0.35%。
台聯主席劉一德受訪時坦言大敗,他會請辭黨主席,每週本來都有一次決策會議並舉辦記者會,未來都會先暫停。他強調,政黨仍會存在,但會先停止運作,這2年進入「冬眠狀態」,但會2、3個月聯誼聚會一次,維繫政黨感情。
劉一德說,台聯最快16日召開中執會,屆時將確定黨的未來走向;至於是否投入2022地方選舉,台聯會再視政壇情況而定。
此外,以前總統陳水扁為精神領袖的一邊一國行動黨得票率只有1%多,同屬獨派的喜樂島聯盟僅0.2%;統派的中華統一促進黨0.23%。悟覺妙天擔任黨主席的國會政黨聯盟得票率0.28%,訴求反同婚的安定力量則為0.66%。
選舉失利,身為一邊一國精神領袖的陳水扁選後隔日也透過聲明,自忖無能再為黨,為台灣奉獻心力,宣布從此退出政壇。
反同宗教政黨大敗,政黨票不如2016年信望盟
這次大選,具有教會背景的安定力量、合一行動聯盟主打反對同婚、同志教育,選舉結果卻不如預期,兩黨得到的政黨票加起來甚至比2016年同為教會界起家的信心希望聯盟(信望盟)的得票數還少,該黨當年拿到20萬6629張政黨票,政黨票得票率為1.69%。
關注本次選情、活躍於PTT的「四叉貓」劉宇則統計,這2個反同政黨本次推出的區域立委,也是全軍覆沒:
而曾參與罷免新北市第十二選舉區立委黃國昌的安定力量聯盟主席孫繼正,這次也參選該選區的區域立委。不過只拿到2889票,比黃國昌辦公室主任賴嘉倫的1萬3563票,足足少了1萬674票。
安定力量也在選舉結果揭曉後,向社會發出公開聲明,表示努力不夠,雖然該黨「贏回家庭、翻轉教育」的初心在全台各地獲得許多支持,然而仍不敵傳統政治動員的財力物力及機巧權謀,選舉最終還是在藍綠對決及其投機政客得利的結果中落幕。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2020台灣立委選舉”的相關議題
- 2020-01-13 【資訊圖表】第三勢力與他們的產地:最不被「藍綠綁架」的地方在哪兒?
- 2020-01-13 民眾黨拋與國民黨組「在野聯盟」:時力「錯愕不解」、台灣基進籲勿成投票部隊
- 2020-01-13 【2020立委選舉】那些選輸的小黨們:反同政黨全軍覆沒,統派代表新黨考慮解散
- 2020-01-11 【資訊圖表】2020立委選舉:綠營過半卻「退步」了,第三大黨換人當
- 2020-01-11 【資訊圖表】2020「第三勢力」得票創新高,哪些小黨的立委當選了?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