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面對物理公式不要先問「為什麼」,而要問「這是什麼意思?」

面對物理公式不要先問「為什麼」,而要問「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篇專欄將從「學習定義」的方法出發,詳細說明除法與乘法的意義,以及單位的相關細節,希望能為大家展現「物理公式」的另一種面貌。

文:蔡坤憲

印象中,剛上國中的同學,遇到的第一個物理公式應該是「密度」:

密度=質量/體積(D=M/V)

對一位剛上國二的同學來說,這個公式其實蠻複雜的。首先,他可能不知道密度(Density)、質量(Mass)與體積(Volume)這3個字的英文。所以,以這三個字母為「符號」來表示這三個物理量,是很多人的第一個難題。我記得有過一個幫助記憶的方法,是把M除以V想像成「把愛心橫切一刀」,以此來幫助學生跨越記憶公式的鴻溝(如圖一)。

68dbf7f8facfcfe2e8f12596c219c29f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一、密度的「愛心形」公式。這類幫助記憶的方式,雖沒有物理意義,卻饒富趣味,同學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聯想力、創造力。

第二個難題可能是物理量本身的意義。「體積」的觀念,直覺上應該不難理解,課本的文句也說得很清楚:體積是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質量」的觀念可能有些抽象:物體內所含物質的多寡。短短的一句話,同學需要能區別「物質」與「物體」的不同,之後,還要再區別「質量」與「重量」的差異。

待這兩個觀念搞清楚之後,我不知道還有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質量除以體積會等於密度?我相信很多同學都能「把公式背起來」,但能「把意思說清楚」的人應該不多。

本篇專欄將從「學習定義」的方法出發,詳細說明除法與乘法的意義,以及單位的相關細節,希望能為大家展現「物理公式」的另一種面貌。特別是那些覺得物理公式「很難看、很抽象」的同學,希望在閱讀本文之後,能多看到一些物理公式的美。

看到「定義」:不要先問「為什麼」,而要問「這是什麼意思?」

雖然學習或研究科學,「為什麼」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一遇到問題,或是有「感覺不懂」的時候,腦海裡立刻就出現「為什麼」這3個字,並不是一個正確的作法。因為,問錯問題的時候,往往得不出正確的答案。

所以在這裡,我希望強調:「定義」這兩個字是一個關鍵詞,看到這兩個字時,先不要先問為什麼,而要改問「這是什麼意思」。因為定義的目的,在於要把一個觀念或物理量的意義說清楚。

此外,我們都知道,對於自然現象,我們有「定性」與「定量」這兩個層次的理解:前者是性質上、觀念上的理解;後者則有數量上的要求,需要運用到測量(實驗)與數學等方法。所以,自然科學裡的定義,特別是物理學上的定義,絕大多數會使用到數學,因此,要了解物理的觀念,一定要先了解「數學的語言」。

除法的含義是「分配」

在中學階段,物理公式不外乎四則運算,簡單的「加減乘除」而已,可是為什麼會困擾這麼多同學呢?因為,大多數的同學都忽略了,在數學問題有「計算題」與「應用題」之分。計算題通常較簡單,會計算就好了,但應用題就比較複雜了,如果不懂「題目的意思」,即使會計算,也不知到該從何處開始著手。

然而,物理課裡的題目,幾乎都是數學課裡的應用問題,都需要先了解「物理意義」,才能列出算式或公式,之後才能做計算,求得解答。

舉一道簡單的數學應用題:

假設我們有10個蘋果,共5個人要吃,請問平均每人可以分得幾個蘋果?

答案很簡單:蘋果數(10)除以人數(5)等於每人可得的蘋果數(2)。這個除法運算的背後思維,就是「分配」,不是嗎?

以密度為例,課本大多會這麼寫:「物體每單位體積內所含有的質量大小,稱為密度」。物理量的定義(在此是密度),通常以類似的語句來表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密度就是「把質量平均分佈到空間」之後的結果。進一步說,質量所表示的是「物質的量」(物體內所含有的物質總量),所以,密度就是「把所有物質平均分佈到物體所佔空間」的結果。如果這個說法感覺有點抽象的話,可以用「人口密度」來理解,人口密度的意思是「把人口數平均分配到土地面積上」,寫成數學公式就是:

人口密度=人口數/土地面積

不僅「數字」要運算,「單位」也要運算我們都知道「1萬美元」與「1萬元台幣」是不同的金額,雖然在數字上它們都是1萬,但是由於單位不同,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金額。

再以密度為例,看到定義中的「每單位體積」這幾個字,要知道它們的微言大義。首先是「每」這個字,它有平均的意思,意味著數學上的「除法」。而在「每」字後有「體積」,因此若要寫成公式,就是「除以體積」。

其次是「單位體積」,其實就是「體積的單位」,這個沒有硬性規定,端看題目的要求或已知條件,可以是立方公分、立方公尺、立方公里、立方英吋等等,只要是體積的單位都可以。

最後,我們要知道,由於這是密度的定義,因此,質量除以體積之後的結果是密度。在寫下結果的時候,不要忘記要附上單位。而單位的選擇,因題目而異,以方便與常用為原則。譬如說:我們拿3根常見的小鋼釘,放進裝有水的量筒裡,發現水位上升3.0 cm3,再拿到電子天秤上測得質量為23.55 g。請問這種鋼材的密度為何?

對於初學物理的同學而言,我建議在看完題目之後,先要把注意力放在「未知數」上,以這個題目為例是密度,接著再看有哪些「已知數」,在此有體積與質量。若能看到這些物理量,腦袋裡自然能聯想起「密度的定義」。

D=M/V=23.55/3.0=7.85(g/cm3

至於動筆寫下解答的步驟,我強烈建議不要直接從數字開始,而是要從列出公式或定義開始。

依照步驟,養成答題的好習慣:

0ad0ad5d9716355da69f1b957ac855b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附帶一提:對國中同學來說,因為不需考慮「有效數字」的問題,因此,上述的解答應已足夠。但對於高中程度以上的同學,若遇到需要考慮有效數字的問題時,在驗算的過程,還要考慮到由於體積只有兩位有效數字,因此答案最多也只能有兩位數字,因此需要對計算所得的結果,四捨五入,只留下兩位有效數字,因此最終的答案是7.9 g/cm3


“趣味科學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