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西伯利亞的藍眼睛」貝加爾湖,隱藏著俄羅斯的美麗與哀愁

「西伯利亞的藍眼睛」貝加爾湖,隱藏著俄羅斯的美麗與哀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而貝加爾湖為成吉思汗創建大蒙古後的天然北疆,迄今雖歸屬俄羅斯,但沿岸仍有布里亞特蒙古人聚居。「貝加爾」蒙古語意為「自然」,代表貝加爾湖自然天成的壯麗。

最近於喜宴時,巧遇一位俄國學者,談及我曾拜訪過俄羅斯西伯利亞兩大城伊爾庫茨克與海參崴,到過貝加爾湖。沒想到來自莫斯科的俄國朋友先遺憾自己還沒遊過貝加爾湖,隨後反倒「田野調查」,詢問我俄羅斯免簽對台灣旅客旅俄的意願與看法,相當有趣。

西伯利亞的藍眼睛: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正是「西伯利亞的藍眼睛」,在俄羅斯是相當知名的景點,以巨大深邃聞名,連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都曾搭乘小型潛艇下潛。

而貝加爾湖為成吉思汗創建大蒙古後的天然北疆,迄今雖歸屬俄羅斯,但沿岸仍有布里亞特蒙古人聚居。「貝加爾」蒙古語意為「自然」,代表貝加爾湖自然天成的壯麗。

貝加爾湖也碩大無倫,面積逼近台灣大小,呈新月型,約有3倍台灣南北長度,乃亞洲第一大淡水湖兼世界最深湖泊,獨特的大湖地貌加上深水下必有奇詭生物,也讓貝加爾湖成為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

遊湖方式繁多,我們選擇貝加爾湖環湖鐵路,不過雖號稱環湖,因湖區廣大,其實僅是南部一段西伯利亞大鐵路支線。

但鐵道臨湖而建,標準湖畔列車,探頭湖岸便在車邊,景色隨車行徐徐變換,展現貝加爾湖的姿態萬千。當日光線充足,陽光盡灑湖水,波光瀲灩,光彩奪目,襯出寬廣湖面。

遠方山嶺只隱然見其形,且遭倒映成藍,使天際、山稜、湖面融為一體。若是一時無風無浪,湖面便真如明鏡,好似可讓人踏水而過,這樣的好天氣,連旅伴都拍攝到貝加爾湖特有淡水海豹探頭翻滾,真是不虛此行。

貝加爾湖環湖鐵路
貝加爾湖環湖鐵路|Photo Credit: 高紹沖提供

貝加爾湖畔的優雅:伊爾庫茨克

隨後驅車返回伊爾庫茨克,伊爾庫茨克由貝加爾湖唯一流出的安加拉河橫貫,乃驍勇哥薩克騎兵建立的城寨逐步拓展而成,已成為人口達60萬的城鎮。街道寬大,建築秀麗,也有輕軌、電車等大眾運輸系統。

安加拉河流淌其間,既見民眾扁舟垂釣,也有情侶將愛情鎖上岸邊鐵欄,再將鑰匙擲入河中,象徵永結同心的浪漫,是一座適中優雅的城市。

午後徒步,氣候宜人,退役坦克成為街景,主要的徒步區位於馬克思大街附近,鬧區也處列寧路上,兩位鼎鼎大名人物命名的街道,代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過往,但宗教的復興迅速沖淡此氛圍。

伊爾庫茨克徒步區
伊爾庫茨克徒步區|Photo Credit: 高紹沖提供

伊爾庫茨克擁有已改建為管風琴大廳的羅馬天主教教堂,與主顯節東正教大教堂等諸多悠久歷史教堂。導遊教了我們一簡易分辨法,純尖頂,內部素雅含排排座位為天主教教堂,有圓頂,內部華麗卻座位稀少為東正教教堂。東正教教堂台灣罕見,我們特地入內參觀,聖像雲集,金碧輝煌,以另一種姿態撫慰人心。

此行最後一日,我循例於晨間早起獨自偽裝居民遊蕩,於冷冽空氣中大步行走於陌生街道,所幸西伯利亞擁有不少亞裔人口,路上便可見操俄語應是布里亞特蒙古人的俄羅斯學生,倒也不太突兀。

兩旁街道整齊清潔、房舍木造雅致,特別的是伊爾庫茨克雖以信奉東正教為大宗,但市內既有清真寺,甚至建有台灣無緣得見的猶太教堂,也成為我步行的目標,好不容易抵達,眼見五芒星高掛,也體會到伊爾庫茨克的文化薈萃。

最後再度沿安加拉河遊逛,原來這裡是「一條河流,兩個世界」,一般民居皆因沉重房價只能落在河對岸。而河濱廣場既有伊爾庫茨克締造者紀念碑、中央政府致贈的伊爾庫茨克凱旋門,卻也有公佈欄上張貼尋覓收養的孤兒照片。年輕的城市,也有自己的社會問題。

伊爾庫茨克猶太教堂
伊爾庫茨克猶太教堂|Photo Credit: 高紹沖提供

西伯利亞的美麗與哀愁

與俄羅斯人的接觸不多,隨行伊爾庫茨克的年輕女導遊最是讓我印象深刻,不僅是其亮麗外型,而是談吐間掩飾不住對俄羅斯的光榮感。

有次提到人類首位太空人為俄國人加加林(Yuri Gagarin)時,竟發現我們台灣人一副「黑人問號」的神情大為詫異,我深刻體會到冷戰兩大陣營的隔閡,台灣人往往只知道首位登月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忽視掉當時的時空背景。

在貝加爾湖驅車返抵伊爾庫茨克更非常誇張,綿延幾公里的堵車,導遊再度抱怨地方政府的顢頇無能。尤其是貝加爾湖早已是熱門景區,但公路等基礎建設還是近幾年才翻修完成,且設計仍有缺陷,塞車家常便飯,反而是某些大官住所或投資之景點「條條大路通」。

她也不吝惜分享自己的薪資,不開玩笑,以她這樣名校畢業,精通俄、中、英三國語言,言談見識流露出自信驕傲,工作態度也相當認真。以台灣年輕人低薪標準來看仍是偏低,而且這還是西伯利亞的「日常」。

最後她也表達對中國遊客觀光的看法,簡言之,作為一個觀光城市與景區,當然歡迎外國遊客,但中國人湧入,常是「一條龍服務」,不聘用俄籍導遊,專走中資餐館,完全沒有雨露均霑的概念,讓俄羅斯人頗有微詞。

最後,西伯利亞既有地景之美,同時蘊含文化內涵,「十二月黨人博物館」是城市之旅最具有代表性的展館,由於俄羅斯幅員廣大,西伯利亞地廣人稀,沙俄時代便成為絕佳的流放地,飽讀詩書、富有文化的王公貴族大批遷徙至此,雖是他們的不幸,卻對伊爾庫茨克帶來春天。

小巧的展廳中保存著文物與影音設備,還原貴族遭流放後的艱苦姿態,與勉力維持的優雅生活。流亡者的到來,以教育為當地居民帶來知識與文化的火種,成為西伯利亞與世界交流的窗口,與當地原有的布里亞特蒙古人等其他民族共同在西伯利亞落地生根,也讓西伯利亞更為豐富多變。

而多民族、多文化、多元發展,多面向的西伯利亞,使人捉摸不透,則恰恰是她最動人誘惑之所在!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西太平洋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