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讓你了解輸血知識的14條問答(下)

讓你了解輸血知識的14條問答(下)
Photo Credit: Hani Al-Ansi / AP Image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下跟輸血有關的常見問題和答案,可以讓你了解更多關於血液的知識。

承接讓你了解輸血知識的14條問答(上)

8. 患有良性或惡性腫瘤的病人可以捐血嗎?

惡性腫瘤患者中只有已經治好的皮膚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及非入侵性子宮頸癌康復者可以容許捐血。其他的惡性腫瘤,不論接受過甚麼治療,都是不容許捐血的。

至於良性腫瘤的種類很多,有些良性腫瘤是完全沒有癌變機會的,有些良性腫瘤其實有演化成惡性腫瘤的機會。因此很難一概而論,而是需要依據醫護人員的專業判斷去決定。

9. 不同性傾向人士捐血會有限制嗎?例如男男同性戀者進行性交後需要12個月才可以捐血,不過異性戀者就沒有這個限制?

在愛滋病剛出現的初期,醫學界並不知道疾病的成因,只知道它在同性戀的社群中流行。而愛滋病透過輸血的方法傳染了很多人,這可以說是輸血史上最大的悲劇。基於這個原因,很多國家都禁止了同性戀者捐血。

不過隨著我們對愛滋病的了解加深,我們知道精準些來說,單單同性戀本身並不是危險的原因,高危的只是男男性行為。這是因為男男間比較常進行肛交,人類不同器官的上皮組織(epithelial tissue)會有差異,陰道擁有是複層鱗狀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抗摩擦能力較高,而肛門則擁有單層柱狀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較易因為磨擦損傷而感染,因此肛交的確比起陰道交更易傳播愛滋病病毒。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的數據,在2017年美國的新感染愛滋病病毒患者中,有近7成都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士。

雖然紅十字會已經引入了先進的傳染病篩選檢查,包括了新式的核酸檢查,但始終未能完全排除「空窗期」的問題。所謂的「空窗期」是指感染病毒的初期,檢查未必能夠檢查得出病毒。但如果捐贈者進行過一次男男性行為就被永久禁止輸血,似乎也是過於嚴格。為了平衡輸血安全與同性戀者的權益,紅十字會把準則定為男性與另一男性在12個月內進行過性交就不能捐血,這已經遠遠超過了「空窗期」的長度,是一個安全的折衷辦法,外國經驗亦顯示這樣放寬捐血準的做法合理。

10. 捐血時抽取的幾枝血會用來做甚麼化驗?

大家去捐血時,會發現護士在血液剛流出的時候,會順度把一些血液抽進抽血樽內。這幾枝血會用來做幾個測驗,分別是ABO及RhD血型檢測、紅血球抗體篩查,及血液傳染病篩檢。

血液傳染病篩檢又分血清學及核酸檢查。血清學檢查可篩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愛滋病病毒、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梅毒及巨細胞病毒(巨細胞病毒只在部分血液中篩檢)。核酸檢查則可篩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愛滋病病毒及寨卡病毒(寨卡病毒只在部分血液中篩檢)。

AP_18072157686384
Photo Credit: Bernd W'stneck / AP Images / 達志影像

11. 紅十字會如何選擇把甚麼血液製成表型血(phenotyped blood)?

先解釋一下何謂「表型血」。紅十字會會為所有收集到的血液做ABO及RhD血型檢測,然而ABO及RhD只是其中兩個血型系統,其實紅血球上面有很複雜的抗原系統。直到現在,科學家已發現了300多種不同的紅血球抗體。不同的抗體又可以進一步歸類為不同的血型系統。除了重要的ABO與Rh血型系统,其他常見的次要血型系統還包括Kell、Kidd、Duffy、MNS、Lewis等。一般來說,輸血時只要配對ABO及RhD就可以了,所以紅十字會很少檢測其他次要血型系統。但假若病人曾經輸過血或者懷孕過,免疫系統就可能產生抗體去攻擊次要血型系統的抗體,這時血庫就需要向紅十字會要求檢驗過次要血型系統的血液。另外還有一些病人需要終生接受輸血,又或是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症,醫生不希望他們產生任何紅血球反典型抗體,令溶血風險增加,所以就會把所有臨床上重要的的次要血型系統都配對好才輸血。這些檢驗過次要血型系統的血液就叫做「表型血」。

次要血型系統有很多,紅十字會也不會一次過把全部次要血型系統都檢驗,他們會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安排。他們會用一個「層層遞進」的方法去檢驗次要血型系統,首先他們會為定期捐血者檢查Rh血型系统中的C、E、c與e抗原,然後儲存紀錄。他們會在每天早上參考來自醫院的「訂單」,再找尋適當的血液去做更多次要血型系統檢測。

舉個例子,病人需要A+、C-、e-、Jk(a-)的血液,化驗人員就會檢查上一天捐血者的紀錄,找尋出幾位A+、C-、e-的捐贈者,因為捐贈者的ABO及RhD及Rh血型系统中的C、E、c與e抗原狀態都已有紀錄,理應不難找到的。之後他們只要再檢查Kidd(簡稱Jk)血型系統就可以了,如果捐贈者是Jk(a-),血液就可以用來捐給病人。這個捐贈者的檢查結果又會被紀錄下來,當他下次再捐血時,紅十字會人員已經知道他的Kidd血型系統狀態,可以很快把血液安排給需要的病人。有需要時,紅十字會人員甚至可以再進一步檢查更多的次要血型系統,「層層遞進」,把紀錄的資訊伸延下去。

12. 周邊血收集的造血幹細胞是不是可以取代到傳統骨髓移植?有沒有一些血液癌症是一定要用傳統方法收集, 而不能用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做捐贈呢?

所謂的「骨髓移植」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名稱,骨髓移植其實並不一定需要骨髓,我們只需要來自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因此一個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造血幹細胞移植」(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不過由於歷史原因,「骨髓移植」這名稱依然被廣泛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