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基進作為側翼:回顧台灣基進十年歷程與未來路線探討

基進作為側翼:回顧台灣基進十年歷程與未來路線探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基進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跟其他泛綠政黨的競合。台灣基進不但要找出跟民進黨「分進合擊」的模式,取代台聯「鐵桿獨派」的位置,還要找到跟時代力量分庭抗禮的支撐點。

文:江昺崙(台大台灣文學所博士生)

陳柏惟的奇幻旅程

2020年1月11日晚上6點30分左右,台灣基進立委候選人陳柏惟宣佈當選。他是台灣基進創黨以來,第一個選上公職的成員。而陳柏惟在台中第二選區(沙鹿、龍井、大肚、烏日、霧峰)擊敗地頭龍「顏家」的歷程,也堪稱2020年大選最不可思議的事情之一。

回顧陳柏惟的背景,他是高雄人,高雄大學資管系畢業。青少年時期經常在新崛江商場附近混跡,曾經因為玩跳舞機闖出名號,閱歷了各式各樣的人物,也培養了一身的「草根氣口」。出社會後從事電影後期製作工作,2014年在中國拍電影的時候得知「太陽花事件」,深受感動,開始想為台灣做一些事情。

2018年,陳柏惟參與完《幸福路上》的電影製作,到高雄拜訪基進黨部,與黨主席陳奕齊會談後,決定代表基進黨,投入市議員選舉。

當時正好刮起「韓流」風潮,而陳柏惟在個人粉絲頁上以一支〈搭一次愛情摩天輪,要花多少錢?〉影片,認真分析韓國瑜的愛情摩天輪政策,結果爆紅,瞬間全台灣開始關注這個高雄的無名小黨,以及用台語演講口若懸河的陳柏惟。

但因為基進黨當時在高雄對抗韓國瑜是逆風,所以2018年議員選舉全軍覆沒。陳柏惟雖然也拿到12,267票,成了落選頭,卻也意外成為了名聞全台的「抗韓大將」。

2019年8月,基進黨與民進黨合作,在最艱困的台中第二選區共同支持陳柏惟,一開始在地方上無人認識陳柏惟,民調落後將近30%,競選團隊還到處張貼「峰鹿大烏龍.協尋陳柏惟」的文宣企圖打開知名度。

但隨著陳柏惟特殊的草根魅力發酵,加上那種「蝦米戰鯨魚」的故事帶動選情,最後陳柏惟終於跨過消波塊,衝破了國民黨的「山海關」,擊敗顏清標的長子顏寬恆。

提名陳柏惟的基進黨,同時也獲得了3.2%的政黨票,雖然未能將成令方與黨主席陳奕齊送進國會,但基進黨獲得447,286張選票,四年能收到8,945萬左右的政黨補助款。基進黨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3Q陳柏惟
Photo credit: 陳柏惟競選辦公室提供

超克藍綠:留歐青年的集結

不少台灣人大概還不太知道,為什麼基進黨要叫做「基進」?基進跟「激進」有些不同,是外來語彙「Radical」的學術翻譯。Radical在西方本有「根本」或「極端」的意思,近代多用來指涉路線比較「衝」的改革運動,例如基進女性主義等等。台灣學界習慣翻譯成「基進」。

簡單說,基進就是「我們不是溫和、保守或中間份子」的意思。

一開始,基進黨的前身組織是「基進側翼」,組成的成員大多是留學歐洲的年輕知識份子。其中的領導者是「新一」,也就是現任黨主席陳奕齊的綽號。

陳奕齊,嘉義人,在高雄長大。早年是勞工運動出身,他曾經擔任過《亞洲勞動快訊》的編輯及駐香港研究員,曾經到中國內陸農村做田野調查。這份刊物或許聽過的人不多,但是刊物的指導顧問是蔡建仁及夏曉鵑,特別是蔡建仁,綽號「小蔡」,是工運界的傳奇人物,早年旅外的左翼青年,許多人都是受到蔡建仁的影響。

2004年,陳奕齊到荷蘭萊登大學攻讀博士,到了歐洲之後,與許多台灣留學生組成「台灣博士生學會」。當時正逢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這群留歐的學生們有感於台灣的困境,在歐洲串連發聲,並參與書寫「超克藍綠部落格」,並於2009年出版《超克GGY:「郭冠英」現象之評析》,批判郭冠英的歧視言論,同年也串連留學生到日內瓦,向衛生署長葉金川抗議台灣用「中華台北」名義參加WHA。

這群留歐學生裡面,比較活躍的有沈清楷(留學比利時)、佛國喬(本名魏聰洲,留法)、格瓦推(不知道本名,留法)、黃建龍(西班牙)等人,後來北基進成員陳子瑜(留法)、妖西(本名劉敬文,留英)也都是留學歐洲的知識份子。

最早「超克藍綠」成員,可以說是「極獨派」,或許這群旅歐學生,在海外看見台灣的消息,在思鄉的情緒下,會有一種無助及氣憤的感覺,所以在立場上會比島內的台灣人更加強硬。另外留學生們在歐洲觀察到諸多社會浪潮,例如愛爾蘭民族運動、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等等,感受也會比在台灣內部還強烈。

陳奕齊最早在「超克藍綠」上面發表〈吹響激進的號角——成為統治集團眼中的「暴民」吧!〉,當時陳奕齊批判民進黨的中間保守路線,高聲呼籲:

「在台灣政治光譜上往『台灣人民』方向挺進並拉開台灣政治光譜的分佈,撐出一個激進有力的側翼,揮舞著「台灣人民」(台灣 +草根人民)的大旗,在政治立場上站穩激進的立場,在街頭抗爭上表現出激越化與組織性的決絕,並據此反抗國家機器的鎮壓性暴力,此時台灣人民的未來跟前途,才可以獲得確保!」

這算是陳奕齊「基進路線」誕生的第一篇文章。但或許是因為留歐知識份子的關係,早期超克藍綠同仁的文章,都有一種很重的學術氣息,經常伴隨許多專有名詞,文句也經常被外文文法影響,有過度迴繞與冗長的問題。所以事實上,超克藍綠的讀者並不多,在台灣內部傳播的效果非常有限。

而在超克藍綠上的「解殖」論述,他們雖自命為「勇武派」,但一些言論例如「中國白蟻」等,初期經常被視為極右派。但也有可能是他們理論太艱澀、走偏鋒,所以容易造成台灣島內的誤解。實際上,他們的思想比較偏向「公民民族主義」,與吳叡人相似。

中部民團號召護台(2)
陳奕齊|Photo Credit: 中央社

基進側翼到基進黨

2012年,陳奕齊在台獨聯盟的幫助下,與妖西等人成立了「基進側翼青年政團」,提出「政治民主化」、「主權自主化」及「社會自由化」三項主張。當時妖西負責「北基進」,而陳奕齊等人就負責總部位於高雄的「南基進」。

當時陳奕齊已經返台,擔任「台灣南社」的秘書長。南社是台灣社家族之一,屬於獨派社團。台灣社家族一向被認為是「台獨長輩」的社團,很少有青年世代的成員,所以陳奕齊願意擔任南社秘書長,代表他返台之後,很努力擺脫學院風格、經營與基層獨派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