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善:台大哲學教授的斯多噶生活講堂》:為什麼道德判斷必然面對困境與兩難?

《求善:台大哲學教授的斯多噶生活講堂》:為什麼道德判斷必然面對困境與兩難?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斯多噶學派的創辦人|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整體而言,身處道德判斷的困境與兩難時,斯多噶哲學可以讓我們從有限的生存環境獲得超越,與安身立命的生活指引。在談論斯多噶哲學時,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超越有限性」的概念。這裡的「超越」並不是達到某個終極性目標,而是釐清生活中的無知、避免不悅的情緒、轉換人生的態度,並獲得幸福的生命。

文:苑舉正

前言:為什麼我們要求善?

本書取名《求善》,主要講的是斯多噶哲學(Stoicism)。在西方哲學史中,斯多噶哲學並不算是主流,但它所包含的內容,卻是我們最關心的倫理學。人們之所以關心它,有兩個原因:第一,人人都覺得依靠直覺就能做出判斷,尤其是關於善惡是非的。第二,人人都非常在乎判斷的內容,我們經常強調,善惡的結果就是「大是大非」。

但是很遺憾的,我們的直覺與在乎的情緒,並不能確保我們的判斷為真。事實上,這正是讓人最困擾之處,因為在乎善惡是非,所以更在乎日常倫理的判斷。這個問題凸顯出倫理學的重要性,因為人人都需要它。倫理學所處理的議題,就是回應我們的需要,因此在所有哲學科目中,倫理學是最實用的,也是大家對於哲學最期待的部分。

在〈前言〉中,我將回答三個問題:第一,為什麼斯多噶哲學的內容,就是求善?第二,為什麼我們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必然會面對困境與兩難?第三,為什麼斯多噶哲學是有用的?

融合理論與實踐的哲學

斯多噶哲學代表著羅馬帝國在信奉基督教為國教前的倫理思想。這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因為羅馬帝國武功強盛、典章完備,是西方的政治榜樣。但它在奉基督教為國教後,出現了巨大的轉變:哲學為神學所用。在此之前,由於是非基督教國家的緣故,所以它的神學是自然神學。它征服了許多國家,版圖跨越歐、亞、非三洲,帝國中包含多元族群。古羅馬人講求以忠勇為主的德性,視此為立國精神,並涉及天、地、人三方面,這對接下來說明斯多噶哲學來說,十分重要。

羅馬帝國的崛起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我一直認為,歷史的轉變導致了思想的提升,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尤其如此。在兩、三百年內的時間裡,西方的主要政治制度,從希臘的城邦政治,轉換成為由亞歷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帝國;不久後分裂,再經過長期征戰,直到羅馬共和崛起,最後是羅馬帝國的統一。這不僅是制度的轉變,也是城邦公民與帝國屬民之間的身分轉換。

在歷史上,古希臘特有的城邦制度——無論是君權領導、貴族政治,還是全民統治——一直都有民意參與,只是以公民為限。最有名的是雅典城邦,在這個直接民主的環境中,公民能暢所欲言,並針對客觀真理提出論證。這是哲學史上精采的一頁,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認為古希臘時期的雅典是哲學之都。不過,即使在當年,歷史的巨輪也不曾停止它的軌跡;古希臘的城邦時代,最終被亞歷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帝國所取代。

城邦時代與帝國時代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小而美,後者大且博。前者包含的是單一種族國家,甚至僅有一個城市而已;後者涵容的是多元種族國家,幅員廣闊,各地的社會發展差異很大。城邦與帝國的差別,不單是政治制度上的不同,也是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更是思想高度的轉換。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倫理思想的改變。倫理道德依附的標準,從城邦完全以傳統為主的規範,到帝國處處講求跨越族群的普世價值。

在城邦中,公民的人生規畫以守護城邦為主,因此價值判斷有很明確的標準,就是城邦的制度與傳統。這種局限於生活範圍內的規範,即使能夠做出倫理判斷,也是受限於城邦的傳統。然而,在宣揚普世價值的帝國內,情況就很不一樣。在帝國內,為求能在多元族群間達到公平與正義,做為倫理判斷依據的價值,不能偏袒某一地區,也不能只注重某一時期,必須涵蓋所有人、容納一切時空條件,使得只有普世價值可以滿足這些條件。

在羅馬帝國的時空背景下,不但政治制度、社會階層與經濟發展,都在西方世界達到空前的轉變。就連帝國境內各個地區與民族,也都以自身的文化與傳統,與其他地域的人民進行廣泛的交流。此時期的哲學發展,主要是以普世價值論證倫理道德的背景為主,因為這是該時代裡,人人關心的問題,也使得羅馬帝國繼承了自希臘哲學以來,討論倫理的理論系統。羅馬帝國所發展出來的哲學,延續了六個多世紀,其代表就是以倫理學著稱的斯多噶哲學。

羅馬帝國的倫理特徵,就是融合理論與實踐。這是因為在帝國建立的過程中,經歷了連年征戰,使得民心普遍對依靠制度追求安樂已經不抱希望,轉而期待尋覓個人處於亂世中的寧靜。這些期待將個人的生存理想與倫理反思結合在一起,成為非常實用的生活哲學。而生活實踐之所以能夠發揮反思效果的關鍵,在於不斷從理論系統中擷取倫理理念。

在進行倫理判斷的時候,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羅馬帝國的倫理學,可說是為後世立下了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在這樣的結合裡,哲學理論為倫理學的行為判斷下了定義,並做出說明;實踐則是個人的自我反省與精神練習。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之所以需要用理論來解釋生活中的實踐,是由於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道德判斷會面對太多不確定因素;甚至我們可以說,所有的道德判斷都面對困難與兩難。但,為什麼?

為什麼道德判斷必然面對困境與兩難?

本書的目標就是要說明,善行與真理一樣,是「追求」的對象,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覺得自己能「擁有」善惡,可是經過反覆思索後,就會發覺:原來以為很確定的信念,會在很多情況影響下發生變化,並不像原來那麼確定。善行也一樣,原本以為做出一項善良的行為是很篤定的,可是在面臨幾種情況的挑戰與衝擊後,就會發現:自以為很堅定的善行,其實並不如當初所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