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勒比海生活了一年半,我喜歡他們「愛享樂」的生活態度

在加勒比海生活了一年半,我喜歡他們「愛享樂」的生活態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加勒比海人民愛享的樂,其中一種體驗在文化中,就是重視家庭、喜歡家庭生活。同事朋友之間的日常問候,都會問及並關心他們的家人。周末時,餐廳咖啡店都坐滿參加家庭聚會的人。

文:林鈞浩(世界主義、人道主義者、熱愛探索文化及知識、曾在逾50個國家工作生活。本科畢業後到印度及中國貴州照顧孤兒及農村發展工作。英國約克大學深造戰後重建碩士,研究過波斯尼亞及阿富汗戰後的發展。畢業後從事國際人道救援工作。2017年離開職場與太太遊歷10多個歐亞國家。2018-19年為國際人道組織美洲加勒比海辦事處主管)

離開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快三個月了。現在要是在沒有看到太陽的日子,便會想起那裡的天晴藍天白雲、空氣乾淨的時光。當然除了舒適的天氣和環境,我也想念當地的人民。

在加勒比海地區生活差不多一年半,我喜歡他們「愛享樂」的生活態度。用我的一位千里達和多巴哥(Trinidad & Tobago)同事的話,就是「We Look For Fun in Everything We Do.」。如果生活上的事情找不到樂趣或快樂地堅持下去的理由,那將會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沒錯,生活上本來就沒有完美。就正如加勒比海每個國家都有一些發展的難題。但是,「愛享樂」的生活態度讓這裡的人民能夠克服困難,也感染了我這個外國人。

加勒比海人民愛享的樂,其中一種體驗在文化中,就是重視家庭、喜歡家庭生活。同事朋友之間的日常問候,都會問及並關心他們的家人。周末時,餐廳咖啡店都坐滿參加家庭聚會的人。

就連辦公室也能感受到這個社會重視家庭。我辦公室有個有趣又溫馨的現象,就是下午三點後會有身穿校服的「小同事」出現。他們是同事的孩子,有時候會「佔用」了會議室或茶水間在做功課和休息相處。這是一個可愛溫暖的現象。成年人工作上班的地方本應盡量「家庭友善」(Family-friendly),可以容得下員工的家屬。

又有一次,在聖露西亞(Saint Lucia,千里達以北的另一個海島國家)出差,我們約了合作伙伴早上9點半開會。結果不只她來了,她把她十歲的孫子也帶到會議室來了。從此亦看到,對家庭需要的兼顧是這裡職場中的一樣元素。

RTX1273C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加勒比海人民愛享的樂,另一種就是音樂。那是他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份。我甚至覺得音樂是他們民族基因的構成元素。寫到這裡,我不得不說當地人說話的語調聽起來就像唱歌一樣。

當全世界樂迷都認識巴布・馬利(Bob Marley),來自加勒比海國家牙買加(Jamaica)的他讓全世界認識雷鬼音樂(Reggae);千里達和多巴哥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音樂:Calypso及Soca。這在一個人口約150萬人的國家來說,說得上是成就。Calypso和Soca是混合了非洲、印度和電子音樂。歌手以RAP的方式唱出歌詞。歌詞大多時候是諷刺時弊的。每一年千里達都有Calypso的歌唱大賽,優勝者透過一整年的活動演出,漸漸成為全國人都認識的公眾人物。

我到千里達的第一天,在機場接我的朋友就給我介紹千里達人發明的樂器Steelpan,號稱二十世紀全世界唯一被發明出來的樂器。那是一種把盛載石油產品的金屬桶(註)切割改良的敲擊樂器。這種樂器的聲音清脆,同時亦充滿歡樂。到今天我仍記得在首都西班牙港(Port of Spain)出席官方場合時聽到Steelpan演奏千里達的國歌時的一份愉悅。

加勒比海人「愛享樂」的生活態度,乍聽有點對生命生活不認真,但其實在是值得每天汲汲營營的人參考。每次我在自己出生成長的東亞時,便發現這裡的人大都心事重重、冷冰冰。在街上走得輕鬆自在、願意對陌生人微笑的人極少。我們的生活快樂嗎?

我們都在追尋一些自己喜歡的目標嗎?每天的生活節奏是自己控制、還是被外在因素帶動呢?到底人生應該是Live to work還是Work to live呢?到底我們分配到事業和人生其他環節(如:家庭)時間是否平衡呢?社會和職場是否足夠「家庭友善」呢?

加勒比海社會「愛享樂」。難怪北美洲兩個鄰居:加拿大和美國人喜歡去渡假。從美國邁阿密坐上遊輪,便可去避寒、去感受慢生活、去接觸陽光和海灘、海鮮和雞尾酒。總之,去享樂。

謹以此文向我們在加勒比海地區相遇的每一位朋友致意。

註:千里達與鄰國委內瑞拉一樣,石油產品是經濟支柱之一。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