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專訪藝博會戰神任天晉,Check it out, Taipei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一年有上百個藝術博覽會在進行,各種層級都有。「台北當代」舉辦的同時,台北還有其他三個藝博在進行,如何讓參與者都能夠滿載而歸是個挑戰。關鍵評論網有幸能專訪總監任天晉,和他聊聊藝術和台北。
這天訪談約在台灣大選之日的早晨,決戰之日的心情應該也符合任天晉 (Magnus Renfrew)這幾天的心情吧!因為在「台北當代」第一屆備受國際矚目後,如何穩定軍心並持續發酵的第二屆即將到來。大家都等著看今年會如何發展,從本次執行團隊中增加岳鴻飛(Robin Peckham)擔任聯合總監以及「新觀點共享平台」等改變就可以看出積極長期深耕的決心。
藝博會與城市的發展關係:專注於台北的優勢
在香港藝博會創下佳績之下獲得藝博戰神封號的任天晉,去年創立了第一屆「台北當代」,一見面他便侃侃而談對於台北的看法,認為有許多預料之外的有趣事情在台北發生。當詢問到台北是個有創意的城市嗎?任天晉給予肯定的答案,並且舉例說曾經有策展人朋友做研究時,在上海、北京、香港、台灣詢問可以拜訪哪十位藝術家工作室時,在上海、北京、香港大家的答案都是一致的。
但是在台北則出現不一樣的答案。他說雖然不知道這代表什麼,但卻是非常有趣的現象。當繼續追問任天晉這題他的答案時,他強調說這不是他的排名,而是最初認識的台灣藝術家,分別是2001年看見林壽宇的創作以及在之後在巴黎見到蔡佳葳的作品,而他也認為台灣的藝術家與國際的關係是密切的,需要有更多的機會被看見。

除了談到台北的發展之外,也詢問台灣目前對於藝術品稅制改革的狀況對於藝博會是否有所影響,他認為目前的稅制影響不大,對於台灣的畫廊較有利,但對於國外的畫廊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接著談論到國際畫廊來台的可能性時,他認為畫廊空間是個可能的優勢,可以有更多的積極展示計畫,像是Sean Kelly藝廊2019年於台北的空間開幕,大家都在觀察未來的發展。而香港的畫廊空間比較小也比較交易導向,他也提到了很多國際畫廊的第一站會選擇香港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是因為稅制的關係,多次強調了「No Tax wins」的觀念。
創造對話平台:教育推廣和市場性的取捨
這一次的台北當代增加了「新觀點共享平台」,並且和影音串流平台「Giloo紀實影音」、101及東區藝廊合作,而展場中也有許多的裝置藝術和科技藝術,如何去權衡教育推廣和市場性的比例,的確是個需要取捨的問題。任天晉認為身為一個策劃者,需要建立深入以及廣度的關係,真的知道在這裡發生了什麼事。而且除了買賣藝術品之外,也希望是創意的交流,這也是為什麼叫「Taipei Dangdai - Art & Ideas」。
「台北當代」創造了對話的可能,而不只是博覽會的四五天,而是一個長期的溝通平台,可以將台灣藝術家介紹給國際的藝文工作者,並且安排工作室導覽,讓大家更認識台灣藝術家。除此之外,任天晉也很開心及意外,他也讓台灣畫廊認識了台灣各個地區新的藏家。
藝博會成功的關鍵因素和困難點:團隊的重要性
當問到什麼才是藝博會成功的關鍵時,他認為「團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藝博會不會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牽涉層面有關博覽會內容、贊助商、商業管理以及長期的經營模式,也因此加入善於中文及熟悉華人文化的岳鴻飛,讓團隊對內對外的溝通上能夠更為精準。
而什麼才是最困難的,答案並不是一般來說認為的資金或人脈,任天晉回我:「讓所有人開心是最困難的,因為牽涉及面對太多人及利益相關者,但我們盡力做到最好,除此之外,期望管理也很重要,你必須讓大家感到興奮,同時也要讓大多數的參與者感到開心,例如:台灣及國際的畫廊以及收藏家等等,常常會面臨到掙扎的決定」。
聊到此次也有參展的貝浩登畫廊(Perrotin),2019年在Art Basel Miami beach中以高價12萬美元售出義大利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Comedian〉時,他提及了藝術家1999年用銀色膠帶把自己老闆黏在牆上的作品〈A Perfect Day〉,說明了Maurizio Cattelan的創作歷程以及造成全球的風潮是有趣的現象。
從訪談當中可以感覺到Magnus從品牌的角度去回答,像是台北當代的品質、畫廊的聲譽和品味等,團隊經過五天針對畫廊的審查,希望不只是販賣作品,針對畫廊的品牌行為及對於藝術家的發展規劃等面向衡量,才能提供藏家足夠信任且國際級的平台和管道去收藏作品。

像是「台北當代」贊助支持年輕的畫廊,希望他們不只是商業的考量,因為如果只是評估利潤的話,是不會進步的,因此支持他們任何的呈現方式,告訴大家這些畫廊是值得被看見的,並且幫助他們取得成功。這也是和其他博覽會不一樣的地方。
Check it out, Taipei
全球一年有上百個藝術博覽會在進行,各種層級都有。「台北當代」舉辦的同時,台北還有其他三個藝博在進行,如何讓參與者都能夠滿載而歸是個挑戰,尤其是高品質的藝博會更是不容易。商業行為中需要考慮到很多條件,台北一定有很多優勢才會吸引到任天晉,我們更應該要專注於自身的優勢。
如同任天晉所說,應該要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斷地比較只會迷失自己,成功不是建立在別人的掙扎之下。最後他說道,希望聽到觀眾說:「噢!你真的需要瞧瞧(check it out)台北,充滿活力的城市」。

更多資訊請洽: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