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全、賈靜雯《罪夢者》:藝術和爛劇怎樣分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編劇的,有三大法寶可用來駁斥所有「犯駁失實」的批評,而《罪夢者》有其二:發夢和有鬼。
(注意:內含劇透)
有一部作品,很多人看不懂,有些人卻很喜歡,表示因為這是藝術,不是通俗娛樂。台灣Netflix劇集《罪夢者》就是一個例子,在觀眾間引起的爭議,帶出了一個有關觀賞影視作品的問題:究竟你怎樣分辨不好的作品和藝術創新?
《罪夢者》的故事有關幾個台灣小混混害死了人,然後在罪與罰、情與恨之間掙扎。導演陳映蓉把現在與過去、夢境與現實等時空交錯剪輯在一起,前因後果零碎跳躍,令很多觀眾看得一頭霧水。另一類主要批評來自戲中黑幫的人物設計和道具配置等與故事歷史背景不匹配,例如幾個主角說對白的措辭、嚼檳榔的習慣、罵髒話的選擇等等,與很多台灣觀眾對本土地痞人物的認知不符,缺乏真實感。

但有一些觀眾卻十分喜愛《罪夢者》,除了因為張孝全和賈靜雯等主演明星的魅力之外,他們認為這齣劇是主創風格強烈、細節與佈局別有心意、需要觀眾改變觀影習慣的藝術創作。他們指出導演想呈現一個屬於夢和靈魂的境界,所以現實的邏輯都不適用,主觀的意識活動先於客觀歷史時空的寫實性。觀眾看不懂其實是媒體素養不足、不肯動腦筋。有人拋出「意識流」的文學手法為混亂的敘事辯解;有人則根據原來的劇名《擺渡身》而主張,其實整齣劇都是屬於鬼魂心事未了而徘徊在世的混沌狀態。
問題是,當創作者旁徵博引、種下很多精心設計的細節、有一些深度信息讓觀眾挖掘,並使用其他文藝作品中出現過的手法,便代表這是好作品嗎?繼續討論之前,需要把劇情重組疏理一下:
三個小混混阿全、瀟灑,還有帶著「傻子」弟弟福星的阿鬼,加入了一個幫派,卻被高層「萬爺」陷害,被牽扯到一宗富商兒子綁票案中。阿全的妻子靜芳這晚臨盆在即;他本來想救助兩個人質,卻又情緒失控打死了其中已受槍傷的一個。結果萬爺把所有罪名歸在阿全、瀟灑和福星頭上,三人則成了死囚。
十年後,他們還在等死刑,阿全的兒子卻被綁架,匪徒的條件是他越獄出來。神秘人林季子裝成獄卒協助阿全等人逃獄。其實這都是季子和萬爺設的局,要阿全把當日被綁的富商子再綁一次,再向富商撈一筆,順道揭露富商及政府勾結的黑幕。阿全照著做,怎料季子局中有局:原來當年萬爺抓錯了富商司機的兒子,就是季子;之後他要求富商親自交贖金,富商卻令司機喬裝代行,結果季子看著自己的父親死於阿全拳下。季子長大後便佈局向相關人等報仇。
但貫穿劇情的軸心是阿全的夢魘,當中有被他誤殺的司機,以及曾經逃脫成功的已故獄友老夏,一直在引導阿全面對自己的罪孽。阿全最終了解到季子的殘酷復仇是自己有份造成的惡果,託孤後便安心「上路」。鏡頭一轉,原來整個故事都是阿全在發夢!他一夥還在眷村裡渾噩過日。那個老夏其實是阿全的殺父仇人:阿全母親本是老夏的妻子,有外遇懷了阿全,老夏憤而殺死情夫。《罪夢者》原來是講老夏報夢給阿全,讓他不要行差踏錯,避免冤冤相報的仇恨螺旋。真的很有教育意義。

對那些能從散亂的敘事中重組故事、又不介意重看幾遍的觀眾來說,《罪夢者》提供了猜謎一般的解讀趣味。但既然這是以犯罪和計謀為題材的作品,對於其他有意重組案情、了解佈局的觀眾來說,人物動機和情節邏輯都是很重要的,而這些正是《罪夢者》暴露破綻的地方。不過主張以「意識流」或「超現實夢境」的觀點去看此劇的人來說,那些有關對白設計是否寫實、道具安排是否符合歷史、人物動機是否合理等等都不重要,因為夢境是沒有邏輯的。對於那些「導演不知道怎麼拍,便不斷放歌曲造一MV充撐時間」的批評,有人更以「中陰身的靈魂狀態就是對聲音特別敏感」來解說。可見當編劇的,有三大法寶可用來駁斥所有「犯駁失實」的批評,而《罪夢者》有其二:發夢和有鬼(第三個是發瘋有幻覺)。

有支持者提出名導演大衛連治(David Lynch)的作品也是離奇古怪、不符理實邏輯的,不喜歡《罪夢者》的觀眾是少見多怪。可以把這齣劇視為台版的《迷離劫》嗎?《罪夢者》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在現實主義邏輯及迷離夢幻的境界之間搖擺不定。劇中的黑幕和計謀佈局是故事骨架;不少角色都愛智力遊戲、說話又喜歡故弄玄虛,顯示高智能——這些元素都講求理性邏輯;若說「全部都是夢,不用講現實性與邏輯」,便會顯得上述有關智謀的篇幅都在浪費時間。大衛連治這些電影藝術家的確創作出超現實的作品,其角色設計、劇本對白和影像風格都互相扣連,形成自成一格的體系,在夢的世界不斷創造新象,天馬行空之處遠遠超過南柯一夢後醒悟「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老生常談。
其實藝術創作是一回事,好作品是另一回事;藝術家也可有壞作品。陳映蓉在提供娛樂節目的串流平台裡爭取藝術創新的空間值得支持,但《罪夢者》進退失據的效果體現出主流市場、投資者和創作者之間的角力,會令作品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互相消磨。
支持作者,請予作者LikeCoin,化讚為賞回饋創作!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擬,文章可見於作者Medium(原文刊於《時代論壇》)。
相關影評: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