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馬來西亞掀起搶紅包熱潮的電子支付公司:Grab、Boost、TNG eWallet

讓馬來西亞掀起搶紅包熱潮的電子支付公司:Grab、Boost、TNG eWallet
Photo Credit:杜晉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西亞政府為鼓勵國民使用電子錢包,1月15日起派發每人馬幣三十元(約7.5美元)的數位紅包(e-Tunai)予符合資格的國民,那台灣對當地的電子支付品牌又知多少呢?

東南亞各國政府正積極推廣數位經濟與電子商務,其中馬來西亞政府為鼓勵國民使用電子錢包,1月15日起派發每人馬幣30 元(約7.5美元)的數位紅包(e-Tunai)予符合資格的國民,而領取方式則是透過下載在馬國有一定市場佔有率的電子錢包Grab、Boost、Touch n Go等App領取。

馬國《東方日報》報導,馬國政府為刺激消費市場和鼓勵公眾更踴躍使用電子錢包,因此撥出了馬幣4.5億元(約1.11億美元)的預算推廣數位紅包計劃(e-Tunai Rakyat),預計有1500萬的馬國公民將受惠,惟申請條件是必須年滿18歲、年收入低於馬幣10萬元(約2.46萬美元)的馬國公民。同時,目前馬國政府已發出40張電子支付的執照,上述公司只是其中三家。

《當今大馬》報導,馬國財政部長林冠英稱數位紅包計劃推出的首日已有32萬人成功申領,若未來申領人數超過預期,會不排除增加撥款。

相比於台灣人熟悉的Apple Pay、Line Pay或微信支付,到底馬國的Grab、Boost、Touch n Go等App是何方神聖呢?

馬國電子支付三巨頭

首先,較為台灣人所熟悉的,應該是Grab了。目前Grab的事業版圖,除汶萊和寮國外,已橫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柬埔寨、越南、緬甸、菲律賓等東協國家。

成立於2012年的Grab,由馬來西亞籍的Anthony Tan陳炳耀所創辦,目前總部設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主要提供電子預約叫車、食物外送、電子支付等服務,而這些服務的交易程序,除可選擇現金交易外,還可透過Grab自身的Grabpay完成。

如同中國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已形成涵蓋衣食住行各層面的「超級APP」,Grabpay也在此方向前進。

此外,Grab的其中一重要里程碑在2018年3月26日,Uber同意將原本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東南亞業務出售予Grab,讓Grab至今成了掌握市場優勢的局面。而在同年6月,Grab宣布推出 Grab Ventures,以發掘和培養東南亞下一代科技領袖為目標,進而推動東南亞的科技生態發展。

RTX5CKN2
Photo Credit:Newscom/ 達志影像

至於Touch n Go,其地位如同台灣的悠遊卡公司,但悠遊卡公司與Touch n Go不同的是,前者因捷運、公車等公共交通的普及而培養了大量的廣大的用戶群,而後者則是因高速公路付費而起家的。

Touch n Go成立於1997年,最初是設計於支付高速公路及快速道路等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過路費,後來逐漸擴充為可支付公車、地鐵等公共運輸系統的費用,以及在商店消費等多用途。有趣的是,當台灣仍在討論國民身份證數位化是否會造成個資外洩疑慮時,馬國的身份證早已數位化,而且融入了Touch n Go的支付功能,不過可能礙於身份證可能有遺失份的風險,以身份證的Touch n Go的支付功能消費並未成風氣。

值得注意的是,Touch n Go所推出的電子錢包-Touch n Go eWallet(簡稱TNG eWallet),是在2017年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合作推出的。如同支付寶的功能,TNG eWallet能在馬國合作的商店消費、水電賬單支付、購買電影票、手機儲值等服務,當然還能在高速公路收費站時支付過路費。

shutterstock_1198339720
馬國的高速公路付費是以Touch n Go為主要的支付工具。

最後,Boost則是由馬來西亞的亞通集團(Axiata)在2017年所推出的,根據其官網介紹,Boost已有400萬的用戶,已覆蓋超過10萬個線上與線下的商店。

可以把Boost想像成台灣的街口,商標都是以紅色為主色,和街口一樣能用於購物、支付水電賬單、轉賬等服務。由於Boost常提供現金回饋與各類優惠券等促銷活動,因此深受許多馬國用戶的歡迎。

shutterstock_1346812673_(1)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為馬來西亞一家便利店外貼著的各家電子支付品牌商標。

除了上述三個電子支付品牌外,馬國還有以銀行自身推出的Maybank Pay(馬來亞銀行)、CIMB Pay(聯昌銀行)等電子支付品牌,而中國的騰訊集團也看重馬來西亞龐大的華裔人口市場,2018推出了馬國版本的微信支付。可以說,儘管人口僅三千多萬的馬國的市場並不太大,但因國家政策的開放與支持,而形成了如今電子支付品牌百家爭鳴的盛況。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