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緬甸成為習近平2020年出訪首選,除了「一帶一路」還有哪些動機?

緬甸成為習近平2020年出訪首選,除了「一帶一路」還有哪些動機?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習近平這次出訪,除了是繼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2001年12月中旬訪問緬甸後,再有最高領導人對緬甸進行國是訪問,同時也是習近平自2013年上任後的8場新年首訪中,首次在未參加活動的情況下,前往單一國家進行訪問。

《中央社》引述《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應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溫敏(Win Myint)邀請,赴緬甸國是訪問。這次出訪時間為17、18日,雙方將發表聯合聲明。

緬甸媒體16日刊發習近平署名文章,內容提到要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推動中緬經濟走廊由概念規劃轉入實質建設。

陪同習近平出訪的有: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丁薛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等。

中國外交部10日先以發言人華春瑩名義對外發布這項消息,隨後由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在中外媒體簡報會上表示,習近平應緬甸總統溫敏(Win Myint)邀請,於17至18日赴緬甸進行國是訪問。

習近平這次出訪,除了是繼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2001年12月中旬訪問緬甸後,再有最高領導人對緬甸進行國是訪問,同時也是習近平自2013年上任後的8場新年首訪中,首次在未參加活動的情況下,前往單一國家進行訪問。

羅照輝表示,習近平這次除了與溫敏會談,也會與緬甸文人政府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會談並出席雙邊合作文件交換儀式。

RTS2YRBJ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緬甸成為習近平2020訪問首選,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 在美國制裁下確保能源供應

自由時報》報導,有觀點認為,習近平選擇此時訪問緬甸的動因,與能源供應和擔心美國制裁有關。並指出中共早前曾意圖想藉由伊朗來分散美國對其的注意,不料伊朗革命衛隊(IRGC)「聖城軍」指揮官蘇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在日前遭美軍狙殺,及伊朗最終認慫,使得其計畫告吹。

此次習近平出訪緬甸,或許主要原因是想要和緬甸商談提高中緬油氣管道輸送能力,讓更多進口石油能夠藉由陸路運輸,而非馬六甲海峽,除確保其能源供應安全,也為中美可能的脫鉤做準備。

  • 支持緬甸政府建設皎漂經濟特區

德國之聲》報導,皎漂(Kyaukpyu)港口是中緬經濟走廊(CMEC)的中心項目,中緬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一大重要環節。深水港口附近的大片的稻田和柚木林還將被改造成一個大型服裝和食品加工園區。港口和工業園區都是皎漂經濟特區的一部分。

香港01》報導,但到目前為止,該經濟特區並沒有進一步的發展。這既關乎緬甸對外資頗為嚴謹的態度,但主要的原因也是與緬甸內政動盪有關。皎漂港恰恰處於緬甸若開邦,而若開邦近年來一直是緬甸民族紛爭最突出的矛盾爆發地區。

習近平此次出訪緬甸,在為兩國建交慶賀之餘,更是為了向緬甸政府提供對方所需要的協助,盡快解決政治問題,將重點轉移到發展之上。而眾所周知,中國一直是緬甸政府與多個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調停方。

  • 推動停滯不前的「中緬經濟走廊」

自由時報》報導,緬甸在習近平主導的「一帶一路」跨國經濟帶位居關鍵地位,前年還簽署了綿延1700公里「中緬經濟走廊」諒解備忘錄。但中方根據EMEC提出的四十餘項計畫中,僅九項獲緬方同意,其中又僅三項已公開確認。

因此,外界預料習近平此次出訪將大力推動總值上看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合作協議,其中又以若開邦皎漂深水港計畫最受關注,若與中國雲南高速鐵路正式連通,中國進出口貨物未來可直通孟加拉灣,等同取得直達印度洋的門戶。

  • 把緬甸變成中國一省?

中國時報》報導,曾擔任美國駐緬甸使團團長的克拉普(Priscilla Clapp)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習近平對緬甸的訪問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籌畫,其目的是把緬甸變成事實上中國的一個西部省份。

我認為他基本上是在鞏固自己的王國。緬甸對於中國來說就是它的一個西部省份。如果你看中緬經濟走廊的設計,你可以看到,中國的用意是要把緬甸所有基本的基礎設施與中國的基礎設施套在一起,在雲南以外的地方建立另一個西部省份。

她表示,中國正下定決心準備把整個東南亞都納入其勢力範圍,這不僅僅只是關於緬甸的問題。緬甸不僅是通向印度洋的門戶,也是通往東南亞其他地方的門戶。

針對中國投資而來的抗議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在克欽邦投資的密松水電站是北京「一帶一路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該項目在大規模抗議後被叫停,環保人士警告,水電站的建設將對當地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

實際上,緬甸人長期質疑大壩是否將為當地帶來益處。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將在當地建設七座大壩,密松水電站是最大的一座。緬甸國家電力公司前副部長吳莫達推(U Maw Thar Htwe)去年5月接受BBC採訪時說,大壩產生的90%的電力將回到中國。

在習近平抵達的前一天,克欽邦數十個民間社會團體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呼籲中國領導人永久地取消該項目,並批評中國在該地區的更廣泛的投資,包括大規模香蕉種植園,對社會和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他們在信中寫道:中國的投資「不尊重當地的傳統和價值觀,也沒有徵求當地人民的意見」。

抗議者計劃於週六聚集在中國駐仰光大使館外,反對包括密松水電站項目在內的緬甸「自然資源開發」。

習近平訪問在經濟之外的影響

BBC》報導,雖然從訪問時間上看並不算長,但時機卻非常特殊:緬甸正因羅興亞危機而備受西方世界指責,甚至這種指責蔓延到了領導人翁山蘇姬個人身上。2019年12月,翁山蘇姬剛在海牙的國際法庭出庭對羅興亞問題進行辯護,她說西非國家岡比亞控告緬甸對羅興亞穆斯林進行種族屠殺,而緬甸政府予以縱容的言論是「帶有誤導性質的」。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專家孫韻分析稱,緬甸在羅興亞問題上的立場得到中國或明或暗的支持。在國際法院立案調查的情況下,習近平也許是願意訪問緬甸並顯示對它的支持的唯一一個大國領導人。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