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選舉以令美中?郭台銘的政治豪賭以慘敗收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原本計畫的算盤是挾進軍國會的優勢與席次,既能成為影響藍綠的關鍵少數,也可以向美、中兩大強權顯示自己在政治地盤中佔有一席之地,進而為美中貿易戰夾殺難以生存的鴻海爭取空間。但如今美夢破碎,郭台銘未來只能和柯文哲合作,或能殺出一條血路。
文:藏紅花(資深媒體人、政治國會幕僚)
1月11日晚間,台灣人民用選票走出自己的路,蔡英文以破紀錄的八百餘萬票強勢連任,同時間邱毅卻登上了晚間中國新聞的連線,猶如喪家犬般的語氣,看得出深藍民眾的氣憤與不滿。
事實上,這場選舉除了國民黨大敗,還有一個人也輸的一敗塗地,那就是初選後,又四處結黨壓寶的前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總結郭台銘的選舉結果,他所輔選的區域立委在兩大黨夾殺下全軍覆沒,壓重金支持的親民黨一席不分區也沒拿到,甚至宋楚瑜的總統票還比親民黨的政黨票多,只剩和他在選舉中途漸行漸遠的民眾黨勉強上了一席不分區高虹安,但這是挾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個人魅力,和郭台銘一點關係都沒有。
其實,一開始郭台銘參加國民黨初選,就被選舉的種種煙霧彈所迷惑,一向以數字掛帥的他倚重下廣告、買網軍,以為靠這些就能夠贏得選戰,但他不了解的是,產品可以靠砸錢佈建生產線產出,但選票和支持度卻不能用銀彈取得,金錢買來的網軍只能買到點閱率,金錢買來的廣告更收買不了人心。
尤其,挾其金錢優勢,想蹭他得到好處的人所在多有,不少找不到工作的媒體人和失意政客往他靠攏,更有趨炎附勢的部屬和親戚在他初選落敗後,逕自搞連署書鼓動他繼續參選,這些都是讓他誤判情勢,誤以為將代工模式移到政治,也可以獲得成功的主因。
難道就沒人提醒郭台銘,政治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遊戲嗎?當然沒有!整個鴻海的文化一向是一言堂,鴻海員工被以軍隊模式控管,員工讀的是《鴻橋月刊》,背的是「郭語錄」,向他靠攏的人得靠他下海參選才能有飯吃,這場仗註定要失敗。
屋漏偏逢連夜雨,郭台銘的失敗,不僅於政治,在事業版圖上也遇到阻礙。1月2日,不少陸媒紛紛報導鴻海在印度的投資慘敗收場,原因是鴻海忽略了印度實施種姓制度,高種姓的人認為,相同的崗位,他們應該比低種姓的人工資更高,且在中國流行的加班制度在印度卻完全不管用,很多員工在得知要加班後,憤然辭職;沒有辭職的就聯合其他其他的員工選擇罷工,讓各大工廠不止一次的陷入停工的尷尬中。
鴻海進軍印度的失敗,蘋果也看到了,近來蘋果將美國的一條生產線也轉移到了中國,但是蘋果卻沒有跟富士康合作,而是選擇了跟另外一家台商廣達電腦合作。富士康搬遷印度計畫失敗後,現在又被蘋果嫌棄,未來的發展堪憂。
政治豪賭幾乎滅頂的郭台銘,原本計畫的算盤是挾進軍國會的優勢與席次,既能成為影響藍綠的關鍵少數,也可以向美、中兩大強權顯示自己在政治地盤中佔有一席之地,進而為美中貿易戰夾殺難以生存的鴻海爭取空間。但如今美夢破碎,郭台銘未來只能和柯文哲合作,或能殺出一條血路。
但柯文哲野心勃勃,不可能屈於郭台銘之下。而郭台銘一路不服輸,以另種方式選到底,也讓藍營支持者與韓粉將他視為韓國瑜敗選的頭號戰犯,要回國民黨已是不能。但鴻海的經營狀況的確遇到瓶頸,郭台銘得由政治面得到奧援已是不得不走的路,他的政治豪賭必須有續集,但如何走下去?他得思考如何才能回到國民黨才是正途。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