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民黨所謂的「團結」,其實就是「不要跟我奪權」

國民黨所謂的「團結」,其實就是「不要跟我奪權」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民黨中,除了少數出自善意進行諍言的孤鳥外,其他開砲者都隱約似可窺視背後的藏鏡人,說穿了,這些代理人口中的改革,只是下一場激烈權力鬥爭的暖身賽或是風向球。

總統立委選舉大敗後,國民黨的青壯世代再度提出改革之聲,雖然矛頭不盡相同。

有的直指核心價值脫離社會需要,不僅九二共識已經名存實亡,各項政治論述都與青年世代眼中的進步價值格格不入;有些人認為這個黨就是建立在封建保守的扈從體制中,一方面阻絕了年輕人甄拔與任用,導致整個黨無法進行新陳代謝的換血,同時也難底杜絕地方派系與黃復興黨部綁架黨中央與中常會;還有一些人認為先為敗選找出戰犯,因此將責任歸咎於吳敦義的私心以及吳斯懷的形象拖垮區域立委的選情。

然而,這些主張看似有些道理,卻無法真正找出問題所在,因為國民黨的問題積弊已久而且環環相扣,已經到了唯有大破大立或打掉重練才有重建可能的慘狀。

不論名字如何改,真正的問題仍是國民黨的核心價值

就核心價值而言,更改黨名拿掉中國兩字只是某種形式主義的作法,關鍵在於國民黨必須從「以中國為中心」的既有典範,徹底轉換為「以為台灣中心」的歷史觀與世界觀。然而馬英九對於修正九二共識仍提出「北京接受」前提,前組發主管要求反統一的年輕人離開國民黨的高姿態,不免看出這項政治工程的難度,更別說國民黨在轉型正義、廢除死刑、非核家園、婚姻平權等議題中為「反而反的」僵化保守立場。

至於政治甄拔或是進行世代交替的訴求,在國民黨權貴高層眼中無異是洪水猛獸,因為多元競爭的政黨文化衝擊的,恰巧是國民黨內部「扈從」與「買辦」的權力基礎。

長久以來,國民黨的其組織慣性都是「扈從體系」的混合,亦即透過其政治權威與壟斷式的政治權力,再加上龐大黨產所進行的資源分配模式,利用「特許行業」橫向整合民間的工商團體與社會組織,同時垂直控制了地方派系,並賦予其掌控地方農會、漁會、水利會的特權;簡言之,在垂直與橫向的交織控制中,構成了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

吳敦義南投訪紫南宮主委莊秋安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民黨式的「團結」,其實就是「不要跟我奪權」

上述的政經利益,若再結合北京在所採取的「經濟讓利」中的「政治資本—代理—經濟資本」的運作模式,遂構成黨內的買辦文化。扈從派系與買辦政治是國民黨權貴集團的權力基礎,並且壟斷了中常會的多數組成內容,要求世代交替或開放競爭,在其眼中就是斷了自己的糧草與金庫,這些特權階級與既得利益者豈會束手就擒?

正因為國民黨向來重視倫理與名正言順的規章典則,才會將競爭視為秩序解體與破壞。

團結的來源,為了尊重大老角色、顧及前輩面子以及既有的政經分配的日常,始終將世代交替視為奪權的訊號,這種強調形式上的和諧與集體認同,對於行為者主體性的壓抑,使得任何的權力競爭都必須用暗自角力或是宮廷惡鬥的方式進行,「表面手牽手、背後下毒手」、「棒打出頭鳥」的張力劇情往往讓旁觀者瞠目結舌。

欠缺競爭意識下的政治甄拔必然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惡果,導致「想戰被打壓,該戰的落跑」、「戰將變綿羊,子弟變狗雄」的現象頻頻發生,這個宮廷爛劇從每次中常委改選、初選提名以及韓國瑜參選過程中反覆上演,儘管劇中人樂此不疲,但是台下觀眾早已看破手腳。

韓國瑜張善政向支持者鞠躬致意(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最後,幾乎所有改革的訴求無人膽敢對直球對決韓國瑜,原因不難理解,除了少數出自善意進行諍言的孤鳥外,隱約似可窺視開砲者背後的藏鏡人,說穿了這些代理人口中的改革,只是下一場激烈權力鬥爭的暖身賽或是風向球,砲打吳敦義與吳斯懷似乎是各方人馬的利益交集,大抵也符合黨內與社會輿論的若干期待。

值得關注的是,「改革者」之所以不敢檢討韓國瑜,也是著眼韓粉在未來黨主席選舉扮演的毀滅性與拉抬者兩種角色,理性的人,都知道韓國瑜問題是馬蜂窩,現在誰去碰必然粉身碎骨,然而縱容的結果猶如陷入流沙困境的落難者,一心想掙脫卻擺脫不了被吞噬的下場。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