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是國安一大危機,但為何鼓勵生小孩既不實際也很殘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解決低薪化、年金結構、健保支出,跟社會住宅之前,鼓勵生育是不負責任,也牴觸人性的,我們不能要求現在跟未來的年輕人扛起社會偌大負擔的責任跟期許。
內政部發布最新的統計,去年出生人數為177,767人,死亡人數為176,296人,2019年全年自然增加率僅千分之0.06,勉強逃過淨人口減少的預期。台灣普遍的晚婚、在1.0左右低檔徘徊的生育率,甚至於年輕人到外地工作,讓實質人口的結構往倒三角形移動,最直覺的思考當然認為會造成下列問題:
- 人口老年化
- 勞動力不足
- 財政負擔與財政供給不足
- 國家人口減少(正在發生),走向傾毀(滅亡有點誇張)
這些問題絕非杞人憂天,而且風暴正在形成,以年金跟健保為例,既存的虧損只會越來越大,甚而快速惡化。怎麼解決?像這次選舉有人主張的,0-6歲的小孩乾脆國家來養,真的會有效嗎?
最近有一位著名的社會系教授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勇婦」,認為政府到企業的領導階層都要大力的鼓勵結婚,由上而下扭轉年輕人的不婚想法及家庭婚姻價值,並重賞「第二胎」的生育。其實這種主張誰都可以想的出來,用不到社會系的教授來說。但是在現實裡,從馬英九總統時期到現在,政府不斷的加碼,生育率依然只降不升,跟鄰近的日韓一樣,要加碼到多少呢?
「少子化」當然是國安一大的危機
老年化跟平均壽命大幅延長,二次大戰後嬰兒潮開始步入老年,相連動的關係比較大,少子化還算不上主要因素。對政府而言,少子化主要問題還是在於社會財務負擔與政府財政供給不足,尤其是年金、健保,跟長照。2015到2025年,根據預估,勞動人口下降了超過6萬人,65歲老年人口卻增加了約7.5萬人,增幅達62%以上。國發會的統計顯示,從2015年每5.9個年輕人扶養一名老人,到2025年將急速惡化到每3.4個年輕人扶養一名老人,而且根據其預估的人口結構,恐怕會一路惡化至少50年以上。上述的相關資料跟出處,請參見〈少子化並非立即的危機,老年化和自動化才是接下來無比重大的考驗〉一文。
至於勞動力供應呢?其實這有點複雜,不是靠直覺反應可以預見的。因為根據目前的分析,在目前的新生兒進入職場前,自動化將席捲各個行業——依照哈佛商業評論的預估,2030將面對因自動化帶來的人類大失業潮(參見〈自動化熱潮之後,衰退就來?〉一文),所以在不遠的未來,失業將是更大的問題,而不是缺乏勞動力。所以唯一欠缺勞動力的將只有接下來的10年左右,而到那時,現在出生的嬰兒也才10歲,2040呢?也才20歲。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勇婦」?但新生兒就業將是現在的25-30年之後
所以即使現在祭出「重賞」,但這能改變多少觀念呢?再說觀念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沒個5-10年是不可能看到成效(我很懷疑能否看到1.5的生育率,別說2了)。等到這批「想像中」眾多的新生兒出現,進入就業市場,開始擔當重任(真是可憐),扭轉扶老比率,也將是現在的30-40年之後。然後誤信政府的愚夫愚婦,過了前六年的育兒期,將發現他們的扶養比(扶老+扶幼)無端多了一個,還要面對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威脅(真是超級可憐)。
蔡政府任內曾經設立「少子化辦公室」,但是運作不到一年就關門大吉,有人批評這是政府沒有花大錢編預算的緣故,像郭董闊氣地喊出「0-6歲國家養」。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問題,讓機器人來算,拿掉不切實際的期待跟幻想,所有最後的數字都顯示:「鼓勵生育,尤其亂撒錢,來解決勞動力跟財政問題是緩不濟急、一廂情願的。」郭董,您老了,退休吧!您過強的主見未來不只是垮財政,更只會是妨礙進步的阻力。
這次國民黨的失敗,跟郭宋的失敗一樣,極可能都是遭遇相同的問題:「老到看不到『眼前』清清楚楚的事實跟『未來』明明顯顯的趨勢,就像忽略人民對於自由民主的擁抱(被習近平打臉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沒有實際投入社會改造(選總統才出現,跟年輕人脫節),甚而過度簡化了面臨的危機(有問題撒錢解決)。」
填補空缺很重要,但鼓勵生小孩是既不實際、也很殘忍
看到這個可能很多人覺得我頭殼是不是壞掉,但是就像剛剛說的,希望鼓勵生小孩來解決少子化是直覺式的笨想法,除了緩不濟急,更會造成現在父母沉重的負擔,最後是讓未來這群新生兒賣命來撫養老人,這樣也很殘忍。
對未來一代不實際又殘忍的,除了忽略自動化跟失業的問題之外之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
-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極可能失控。對溫室氣體的影響是這次中美貿易大戰極可能的後遺症之一,目前卻少有人提及。大陸這二十年來的工業化與社會脫貧,讓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全世界的30%,是美國的兩倍,相當於美國加歐盟加俄羅斯(參看維基百科資料)。中美貿易大戰會加速東南亞跟南亞的工業化跟脫貧,可以預期的是,二氧化碳跟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急遽升高。東南亞加上印度的人口是大陸的1.5-2倍,如果能像大陸一樣的發展,將是地球的浩劫,生小孩?拿什麼環境給他們?
- 居住正義與分配不公。英國經濟學人於11月29日的封面以Inequality Illusions為主標題,提出對當前最廣泛被接受之世紀經濟難題的反思,Inequality也就是財富、收入的「不均」,將是未來一代最大的挑戰。以前台灣最引以為豪的階級改變跟移轉變得越來越困難,低薪是沉重卻難解的議題,那新生兒的未來呢?現在結婚的夫妻除非有來自上一代的支援,根本買不起房,如果只能租屋蝸居,那要怎麼生兒育女?郭董您這麼聰明的人,怎麼好像沒有在政見中提及呢?還是因為您要是覺得大家都像您一樣拼命,買房絕不是問題?
在解決低薪化、年金結構、健保支出,跟社會住宅之前,鼓勵生育是不負責任,也牴觸人性的,我們不能要求現在跟未來的年輕人扛起社會偌大負擔的責任跟期許。
這是一次走出威權思考跟一中謊言的決定性選舉,但是就像之前所討論的,依然沒有能正面擁抱「醜陋的真實」。這也是本專欄跟本文的目的,請那些蛋頭學者,跟自以為是的老先生們退休了吧!你們是威權的遺留,更是無法面對未來真實世界的毒藥。
改變移民政策,接受知識移民才是立即的解決之道
我們的移民政策比較嚴格,深怕會影響台灣人的就業,所以以前的移民主要是外配,而外籍新娘其實對台灣這幾年新生兒的貢獻,勞動力的提供都有極正面的意義。因為面臨勞動力的不足,我們應該快速改變思維,跟新加坡學習,除了必須的勞動移民之外,積極開放知識跟專業的移民,尤其在香港的風暴之後,可能有很多的香港年輕人願意來台灣定居,他們將是移民很好的優先考量。
除此之外,相對於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交通壅塞、公共設施,跟平均教育,台灣的吸引力是存在的。如何有計劃地吸引年輕移民,填補勞動力,甚至是較高階工作的缺口,快速而有效的補充即戰力,這是新政府一個必須慎重思考的議題。
移民對台灣來說是被動的、甚至是嚴格的,很多來台犧牲奉獻的外籍人士,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擁有我們的身分證。要改變慣性思考並不容易,但是故步自封、「畫地自限」,自以為花錢可以換早一點結婚跟小baby,卻忽略人口跟財務的缺口並無法因此在未來的30年內改善,這很無腦。當然我們必須做好相關的配套措施,而且能夠不帶歧視地接納他們,甚至讓他們成為一起南向的好夥伴。相關的配套措施包括:
- 清楚的選取原則。我們需要的不是養老族群,而是有一定教育水準跟經濟能力的年輕移民。你會說這樣會不會有點現實啊?歧視老人?但是財政更現實不是嗎?移民政策本來就是國家策略的一環,人道考量只是其中一環。
- 語言學習的提供。中國的崛起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大大增加學習中文的動機,在國外也多了很多學習中文的機會。相比於中國,我們在居住環境、資訊的自由化上是有優勢的,所以重點是如何提供年輕移民好的環境學習中文,同時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社會。
- 升學與繼續教育。其實韓國瑜市長提出的雙語教育並沒有錯,語言能力不足確實是台灣走向全球化的障礙,但真正欠缺的是「可以充分溝通、管理協商的『好』英文」。這跟接受移民是有相互關聯性的,政府必須設立純英文教學的大學或研究所,提供給年輕人跟新移民。像現在的日本或歐洲國家,都已經普遍設立用英文教學的學校,假如我們連年輕的教授、高中英文老師都講不好英文,何其遑論。
- 最重要的議題仍然是「居住」。因為低薪跟高房價,包括比率不低的房租支出,不僅是我們年輕一代的夢魘,也將會是年輕移民最大的挑戰。1977年以後出生的中生代,面對產業外移、薪資停滯成長,再加上前一波房價上漲,高房價、低薪資,沒有籌碼養育小孩,降低生育率。新移民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低薪的問題來自產業結構,加上相關連動的通貨膨脹,會比高房價來得更複雜、更難克服。社會住宅的及早實現是當務之急,即使會因而拉低房價,也是政府無可推託的責任。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