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6年,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結盟成為「綠社盟」共同推出區域與不分區候選人,但這個理念先行小黨在2020年立委選後選擇不同的道路,皆走向同樣的結局——在第十屆國會中零席。這是否昭示了理念小黨的生存之不可能呢?
文:嚴婉玲(台灣史學徒,認為取徑歷史以叩問並尋思當下現實才能產生力道,目前的研究興趣是政治運動史及地方政治史。也親身投入各種社會運動、實踐及實驗,與台南一群年輕人共同創立台南新芽,試圖用各種方式,想像並打造台南及台灣的未來)
2016年以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簡稱綠社盟)共同推出區域與不分區候選人的兩個理念先行小黨,在2020年立委選舉選擇不同的道路後,皆走向同樣的結局——在第十屆國會中零席。這是否昭示了理念小黨的生存不可能?
2018年底民進黨在地方選舉大敗,但因為複數選區制對小黨有利,幾個小黨紛紛取得不錯的地方議員成績,包括時代力量16席、綠黨3席、社民黨1席。2019年11月中,民進黨公布不分區名單,黨中央曾希望同時邀請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及社民黨前召集人范雲一起列入不分區名單,營造台派大團結氣氛,雖最後僅范雲答應而未能成局,但范雲的入陣仍引發了社民黨茶壺內的風暴。
2016年選舉中社民黨推出的六位區域候選人:范雲、苗博雅、呂欣潔、李晏榕、陳尚志、王寶萱,到了2020年只剩苗博雅及陳尚志還確定擁有社民黨籍,李晏榕及范雲去了民進黨當上發言人及不分區立委、王寶萱與柯市府關係密切、呂欣潔則回到社運圈。
從2016年到2020年社民黨除了苗博雅靠自己的個人魅力贏得一席市議員之外,黨中央幾乎沒有能量擴張,甚至說萎縮也不為過,對比起這幾年間紛爭不斷卻能創造能見度的綠黨,社民黨就像在逐漸乾涸的池子裡靜靜等待死亡的一條魚,這與黨內欠缺有魅力且能持續帶入資源全力經營的領導群當然有關,但走不出台北同溫層也是重要原因。
經過這些年,社民黨還是沒辦法將社會民主的概念轉換為一般人可以理解、想像的語言,就更難說要在陸戰層次的議題在地化及空戰層次的創造風向帶動討論了。
於是當2019年,社民黨必須與綠黨重新談判是否再次使用綠社盟的框架提出不分區名單時(因2016年的得票率跨過免提十席區域才能提不分區名單的門檻)時,社民黨顯得籌碼稀少,最後談判破裂,再加上黨內唯一有持續經營的區域立委候選人范雲又決定成為民進黨不分區,社民黨成為在本次選舉中毫無聲息的小黨,此後如果不是變成苗博雅的一人黨,再靠著他的魅力吸引夠多的年輕人投入,恐怕會就此泡沫化。

轉骨沒能轉過去的綠黨
王浩宇則確實改變了2016年到2020年的綠黨道途,但卻沒能改寫綠黨歷史。王浩宇崛起於2014年的議員選舉,透過經營臉書社團「我是中壢人」及相關政治底氣,以有別於其他綠黨候選人小清新形象的方式選上桃園市議員,從此開啟他與綠黨六年的政治驚奇,不論是在2016年以前,在黨內形成另一股與當時黨中央(李根政等人)相抗衡的勢力,或是2016年選後全盤掌握綠黨,他都致力於創造各種政治話題及行動。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他一周要發出三百張名片,這大概是其他小黨候選人少見的行動力,小黨選舉總是太依賴網路與同溫層。不少政治線的記者也都經常接到他的各種消息電話,這也是其他小黨領導人少見的政治狂熱,他的所作所為一點都不清新,但卻成功創造了網路聲量與媒體能見度,也吸引一批新的年輕人願意跟隨他的步伐改變綠黨。
但如果觀察他的政治策略就能理解最後的失敗也是理所當然,這次選戰中綠黨放棄原先環保優先的創黨路線,大談主權議題,甚至在最後幾個月毫不避諱與台灣基進競逐誰是小綠,看在民進黨眼裡當然樂見其成,畢竟把時代力量打成背刺黨後,確實有效召回原先認為時代力量是小綠的支持者,加上這一年亡國感的操作有成,主權議題成為本次大選的主戰場,如果不跟著這個議題打,小黨將毫無能見度。
但這也預見了到選前三天,民進黨呼籲在區域跟不分區都要集中選票讓民進黨國會過半時,小黨毫無招架之力的結局。說穿了,即使在選戰過程中有能見度,最後仍然必須把因主權議題而注意到小黨的支持者「還給」民進黨。

怎麼做都失敗,理念小黨還有機會突圍嗎?
社民黨的「成功不必在我」及綠黨的「我一定要成功」,標示出了小黨困境的兩極。立委席次減半及單一選區兩個十幾年前的國會重大變革,確實設下了小黨極高的參政門檻,但理念小黨的空間真的越來越小嗎?
其實時代力量的經驗仍為理念小黨保留一絲希望。2016年靠著黃國昌、洪慈庸、林昶佐三張名人牌打下江山的時代力量,在進入國會後,很快就產生路線之爭,去年幾波退黨潮及民進黨對黃國昌的攻擊,早已耗盡當時的名人牌效應,也很難被認定為是乖順的小綠,但為何仍能取下三席不分區?
筆者認為,地方議員的在地經營,讓地方選民持續看到時代力量的招牌及地方議會及政府的荒謬,加以黃國昌在中央成功操作幾個議題塑造監督者的形象,讓對於執政黨不滿但又不可能認同國民黨或柯文哲的選民仍有選擇,於是能在區域立委全滅的情況下,政黨票還能逆勢成長,保住單獨成立黨團的資格。筆者並不認同時代力量的許多作為,但確實覺得時代力量正在走出台灣的小黨之路。
至於台灣民眾黨,當柯文哲光環不再,接收自藍綠垃圾桶的這些隨眾也很難附著於價值理念,或許一段時間內會成為一股政壇的盲動之流,但不可預測性與自爆可能性,也經常是一體兩面。期待社民黨與綠黨能從這幾次失敗及他人經驗中得出繼續往下走的啟示,多元政治仍然是民主之福。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