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武漢肺炎」元兇:第七種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一生只有三個目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傳染病學家鐘南山正式證實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途徑不僅是動物至人,人與人之間也極有可能會互相感染。我們對於這種新型肺炎的特色必須具有基本的認知,才能有效防範外來病毒入侵。
年節將至,台灣人民在歡喜迎鼠年的同時,也隱隱擔心最近十分發燒的話題: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這位由中國武漢地區發源的不速之客,可能藉由當地傳統市場所販賣的野生動物(如山雞、蝙蝠、甚至動物園才看得到的浣熊),傳播到人體,造成全球、特別是亞洲國家的大恐慌。
直至2020年1月21號為止,武漢肺炎已經令六個城市、四個國家成為高度警戒區。台灣新竹馬偕醫院在21號也出現疑似病例,另外機場也有一位自中國返台後確診為武漢肺炎的女性患者。這種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肺炎,和2002年的SARS有高度相關性。患者症狀輕則如同傷寒,喉嚨痛或咳嗽,重則演變成具有生命危險的呼吸道併發症。
此次疫情爆發後三週,中國武漢地區已有四人死亡、全世界有200多個感染例子,1月21號,中國傳染病學家鐘南山正式證實此病毒傳染途徑不僅是動物至人,人與人之間也極有可能會互相感染。我們對於這種新型肺炎的特色必須具有基本的認知,才能有效防範外來病毒入侵,安心過好年。
揭開「冠狀病毒」的神秘面紗
許多人應該對於造成這次武漢肺炎恐慌的元兇——「冠狀病毒」感到相當陌生,然而對於病毒學家來說,冠狀病毒是再熟悉不過的老朋友。
早在1965年泰瑞(D. A. J. Tyrrell)以及白諾(M. L. Bynoe)就從一位感冒患者身上,發現冠狀病毒的存在。這隻長相和彈力球相似的病毒被命名為B814,與感冒症狀具有極高的相關性與傳染力。泰瑞將溶有B814的培養液植入志願者的鼻腔內,幾天之後,幾乎所有志願者都開始咳嗽流鼻水。
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個研究團隊也在一位感冒的醫學生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病毒,甚至有辦法將此病毒豢養在培養基上。這隻被命名為229E的傢伙和B814有高度相似性,在乙醚處理之後會喪失感染活性。兩者在電子顯微鏡皆呈現由一層厚膜包覆住的不規則球型,上頭還有密密麻麻的凸起物,活像一群毛茸茸的海膽。
這些「海膽」後來被科學家賜與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冠狀病毒」(Coronavirus),取自於它猶如皇冠般突起的外觀,同時也在演化樹上為它畫出一條全新的分支。
接下來的數十年,越來越多冠狀病毒一一被發現,科學家對於它們的了解也與日俱增。研究指出冠狀病毒在溫帶地區春冬時分比夏秋時分還要來的活躍。泰瑞更近一步估計,成年人的感冒大約有15%是來自於冠狀病毒的感染,它們甚至會造成氣喘以及慢性支氣管炎。
冠狀病毒的突變策略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全新的冠狀病毒突變種。加上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已知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有七種:
- 229E(alpha coronavirus)
- NL63(alpha coronavirus)
- OC43(beta coronavirus)
- HKU1(beta coronavirus)
- MERS-CoV(the beta coronavirus that causes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or MERS)
- SARS-CoV(the beta coronavirus that cause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r SARS)
- 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
這群連遠在天邊的美國疾病防治局都高度警戒的病毒,乍看之下相當無害,大部分的人感染之後僅有輕微的呼吸道不適,依照老一輩的說法,多喝熱水多睡覺就會好了。然而若事實真是如此單純,中國最高領導者習近平也不會親自出來喊話,請全體人民全力防堵疫情。
日本在數年前流行過一陣極簡風潮,這樣的生活態度拿來形容病毒簡直再恰當不過。病毒的構造只有兩個零件:蛋白質外殼和裡頭的遺傳物質。而它們這一生只有三個目標:
- 找到合適的宿主
- 瘋狂複製自己的遺傳物質
- 想辦法感染新的宿主
通常這樣簡單的結構只容許他們寄宿在特定一種細胞上,譬如山豬的呼吸道,這也就是為什麼通常人類無需太過擔心動物之間的傳染病。然而冠狀病毒的夢想與能力,較其他病毒要再高一些:它們人畜通吃。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為RNA,有別於其他複雜物種以雙股螺旋DNA作為遺傳物質,RNA是構造相當樸實無華的單股密碼,這也就意味著RNA在複製的過程中相當容易出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突變。
通常這些隨機突變沒啥作用,就像彩券行裡電腦隨機出的數字,很多時候都不會中獎。然而某一次你把將要投入票箱的彩卷拿回來改了個數字,結果中了3億元,那個修改數字的過程以及隨之而來的狂喜,大約就是冠狀病毒突變成功的心情。
這隻今年當紅的病毒,就是從武漢當地魚貨市場和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市場所流竄出來,進而感染到人類身上。2002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也是從蹄鼻蝠傳染給麝貓,再由以「什麼都敢吃」為名的廣東人吃下肚,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大流行。2012年源起於沙烏地阿拉伯的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更是從當地的駱駝傳至人體。
全球化與病毒的蔓延
人畜共通的病毒相較一般病毒來說,危險級數又更高一階,原因就在於它們可以在不同物種之間感染,也因此更難防治。科技的進步把世界推向地球村的極致,人們在各個美麗的景點穿梭打卡之際,也把身上的病毒一同帶往其他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軍隊大量快速移動,就是造成1918年世紀流感的主要原因,粗估一年之內導致50至100多萬歐洲人死亡,大約等於當時5%的全球人口,甚至連住在北極圈的居民也被感染到了。當年SARS的爆發造成1960年後最高的病毒感染死亡率,也是拜經濟社會全球化所賜,這些病毒坐著飛機從中國蔓延到北美地區、歐洲、還有澳洲,一年之內成功感染8000多人。
既然名為人畜共通的病毒,也就表示人類與動物接觸的越頻繁,藉由此病原體得病的機率就越高。1997年至1999年發生在馬來西亞、造成百人死亡以及百萬頭豬隻受到宰殺的腦炎病毒,就是因為當時蓬勃的經濟,讓村民為了拓展更多豢養豬隻的空地而大幅伐木,嚴重危害到水果蝙蝠的棲息地。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1-22 【QA懶人包】武漢肺炎全球蔓延:除了「囤口罩」,還有10大防疫重點交給你
- 2020-01-22 武漢肺炎中國確診上升473例,世衛緊急疫情會議台灣仍未受邀
- 2020-01-22 揪出「武漢肺炎」元兇:第七種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一生只有三個目標
- 2020-01-22 【插畫】過年期間南往北來,如何防範「武漢肺炎」?
- 2020-01-22 從TOCC機制看「武漢肺炎」:中國春運是防疫重大考驗,台灣該如何戒備?
最新發展:
-
【關鍵時事】一分鐘科學:有關COVID-19,目前科學家們知道些什麼? 3年前
-
湖北的天空變藍、威尼斯游入海豚:那些疫情期間的「小確幸」是真是假? 3年前
-
可能被飼主傳染,全球首例狗確診「武漢肺炎」、尚無證據顯示「狗傳人」 3年前
-
中國嘗試「沒有辦法的辦法」:呼籲武漢肺炎康復者捐血,提供重症患者治療用 3年前
-
接下來的疫情關注三件事:「武漢肺炎」的特性、醫療資源侷限性,以及台灣防疫具體目標 3年前
-
【插畫】犬貓也有「專屬」他們的冠狀病毒 3年前
-
東南亞武漢肺炎疫情:中國境外致死首例 武漢男子病逝菲律賓 3年前
-
為了防控疫情中國春節「延長」至2/2,武漢肺炎出現第一起官員去世消息 3年前
-
中國衛健委:「武漢肺炎」潛伏期也具傳染力,台灣明訂中國人士來台限制 3年前
-
各國記者武漢現場報導:本次疫情跟SARS一樣,都是由於「對事實的隱瞞」而產生 3年前
-
「武漢肺炎」起因,研究者懷疑蝙蝠傳蛇、蛇再傳人 3年前
-
武漢肺炎擴大:中國被「封城」的不只武漢,台灣指揮中心升為防疫二級 3年前
-
面對「武漢肺炎」的正確公衛態度:即使很直覺,仍應盡量避免污名與仇恨動員 3年前
-
武漢「封城」防疫:大眾運輸停駛,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3年前
-
【QA懶人包】武漢肺炎全球蔓延:除了「囤口罩」,還有10大防疫重點交給你 3年前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