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張貼Kobe陳年性醜聞引爭議,《華盛頓郵報》記者被報社停權並遭到死亡威脅

張貼Kobe陳年性醜聞引爭議,《華盛頓郵報》記者被報社停權並遭到死亡威脅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記者松梅斯在發布該性侵案醜聞的相關推文後,收到大量的死亡以及強暴威脅訊息,另外由於住家地址遭公布,她只能暫時搬到旅館去住。

美國職籃NBA退役球星布萊恩(Kobe Bryant)昨(27)日墜機身亡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一名記者松梅斯(Felicia Sonmez)在個人推特張貼布萊恩生前曾被控性侵的一篇報導引發爭議,她後來將該推文刪除,並遭到《華郵》予以停職處分,總編輯表示:「這樣做是在傷害報社」,松梅斯收到許多威脅信件並暫時搬家,而《華郵》數十名他的同事記者們今天紛紛批評報社的處分不當。

Kobe多年前性侵案再被提起

《美聯社》報導,松梅斯昨天在各界哀悼因墜機事故意外身亡的布萊恩時發出一則推文,引發社群媒體不少反彈。

松梅斯的推文連結到2016年《野獸日報》(Daily Beast)一篇報導,標題為「柯比.布萊恩令人不安的強暴案:DNA證據、指控者的故事和半部懺情錄」(Kobe Bryant's Disturbing Rape Case: The DNA Evidence, the Accuser's Story, and the Half-Confession)的文章。

《中央社》報導,布萊恩在2003年,被控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性侵一名19歲女性,他說兩人是合意性行為。檢方在指控者的要求下撤銷性侵控罪,後來該名女性對布萊恩提出民事訴訟,兩造庭外和解。

曾在318運動期間擔任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發言人的賴郁棻也在臉書上提及這起事件,說當時布萊恩的律師對女方採取道德跟人身攻擊,應被保密的口供「意外」也被洩漏給多家媒體,女方的高中畢業舞會照和過往性史被翻出,律師團甚至質疑她,為何被性侵後數小時,還能跟別的男性有親密關係?又說她當時在服用身心症藥物,暗示她精神狀態不可信。這位女性當時也收到大量死亡威脅,包含許多Kobe的死忠球迷。最終放棄訴訟,庭外和解。

而記者松梅斯在發布該性侵案醜聞的相關推文後,收到大量的死亡以及強暴威脅訊息,另外由於住家地址遭公布,她只能暫時搬到旅館去住。

《華郵》說,松梅斯在主編要求下刪除原本的推文,總編輯巴龍(Martin Baron)還寫電子郵件給她說:「這樣推文真的缺乏判斷,請停止,你這樣做是在傷害報社。」松梅斯把電郵轉寄給《美聯社》記者。在報社主管調查此事之際,松梅斯被要求放有薪假,報社發言人則未回應有關巴龍角色的問題。

女記者也曾有「#metoo」經驗,公會及同業力挺

《世界日報》報導,松梅斯畢業於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目前在華盛頓郵報擔任政治記者,主跑白宮、國會以及候選人選舉陣營。

《CNN》報導她過去曾經公開指責前《洛杉磯時報》北京分社社長喬納森・凱曼(Jonathan Kaiman)在2018年發生性行為不端的兩人之一,據《紐約時報》報導,凱曼經調查後最終辭職,儘管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並說這些行為是雙方合意的。

《美聯社》報導松梅斯星期一晚上說,她仍然被停職,不知道會持續多久,不久後可能會與管理層開會。

《DCist》報導《華盛頓郵報記者菲尼特・尼拉皮爾(Fenit Nirappil)發推文說: 允許公眾讚揚公眾人物並不是新聞界的客觀性,而是對他們歷史上瑕疵的事實觀察。《每日野獸報》記者馬克斯・塔尼(Max Tani)則將此次停職描述為「瘋狂」,認為報社過度反應,他在推特寫道:強姦指控是Kobe遺產的一部分。懲罰一名記者指出這一點,這是令人困惑的,對於一個嚴肅報導騷擾和不當行為的新聞網站來說,這是個奇怪的選擇。

《中央社》報導,《華盛頓郵報》報紙同業公會(Washington Post Newspaper Guild)成員抗議松梅斯遭停職的決定,還指出松梅斯收到「猛烈的訊息攻擊」,「郵報在如何保護她自己方面,指示也不夠」。

「我們了解布萊恩週日死後的那段時間很讓人難過,不應分享過去性侵指控的報導;失去這麼一位讓人愛戴的人物和其他這麼多條生命是個悲劇,但我們認為,在適當和不適當時,告訴大眾受歡迎與不受歡迎人物和機構的完整事實,是我們身為新聞機構的責任,因為我們知道這些事實。」

同業公會也指出,松梅斯本人是倖存者,2年前她曾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故事。當襲擊她的文章在其他媒體上發表時,《郵報》沒有發表聲明支持一位受人尊敬的政治記者,相反的,當時管理層就曾對她發出警告信,稱其違反《郵報》「含糊不清且執行標準不一」的社交媒體準則。公會認為,報社未能就她為何「被請假」提出一個清楚合理的解釋。

公會強調,他們對報社不願在這個問題上保持透明感到擔憂,並為暗示記者將因談論任何與其話題無關的話題而受到懲罰,感到震驚。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