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閉上眼睛做設計?視覺傳達之外,被忽略的五感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曾經閉上眼睛,感受過某個地方的風嗎?風裡的聲音、味道、溫度──無論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風。
「這裡的風,跟日本很不同。」
讀設計研究所的那段時光,我曾有過幾次很棒的田調和工作坊經驗,其中一回是台、中、日三校在福建地區的聯合調查。
這個聯合調查最初給我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在於來自三地區的學生,儼然帶著不同特色,而這些不同給聯合調查帶來很好的撞擊與交流。
台灣的學生,或者不以一概全,就說以我而言,進入設計田野調查時,是這樣的:
我們來到福建舊城,那裡的建築特色與台灣很不同,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建築樣式,然而跟台灣的傳統建築也有造型上的落差。古樸的屋樓外,街市巷弄仍很有活力,你會在那裡聽到麻將聲──沒錯,是麻將。無論是屋裡傳出來的、騎樓底下擺著的,抑或是路旁樹下三五成群的,那裡的人們茶餘飯飽的娛樂是打麻將。但於此同時,我是無心體驗民風和游樂的,因為調查的時間很有限,我必須儘快找到有利發表的主題。
最初我聚焦的是窗形。「窗」是調查傳統建築時,很容易著眼的一項特色,古城內沿街走過的房屋,每間上的窗居然也各有不同、像是各戶在比美似的──我抓著相機,見獵心喜地逢窗就拍,並記錄下其特徵、色彩,很快的,我便採集到相當數量。
這樣的調查切入方式,無疑是受過往經驗與訓練而形成。我想,在台灣從事過設計研究的學生,大抵上都接觸過相似的內化思考脈絡:選定調查主題→大量採集素材→抽取與彙整視覺元素→將視覺元素結合套用物件→生成所謂「文創商品」。

只要掌握這樣的 SOP,無論將調查地點從福建轉移到金門、台南、或者京都,我們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取得一些可用的研究題材。
然而,在調查交流會上,來自日本教授的分享卻觸動了我。他說:
站在樓台外的時候,感受到風吹在臉上,感覺很好。這裡的溫度、味道跟日本很不同。
當我在汲汲營營的蒐集建築造型材料,並聚焦在視覺上的差異時,日本的教授正在感受風、溫度和味道──那些你必須閉上眼睛、把心慢下來,才能體驗到的東西。
我好像被敲了一下腦袋。
你或許可以在福建沿海一帶,以致鄰近的地區,包含金門,甚至台南古都,找到相似的建築、相似的門與窗。然而,即便是站在相似的窗台,你也絕對體驗不到一樣的風,還有一樣的溫度、氣味、聲音──正是因為這些感官的綜合體驗,才讓一座城市的特色變得鮮明,變得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視覺設計的標準流程,固然可以輔助我們快速得到某些成果,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被框架的視覺接收、以及規範的標準流程,可能使人落入窠臼,於是乎,我們總能在淡水和墾丁看見一模一樣的伴手禮;在士林夜市和花園夜市看見一模一樣的「文創商品」──這是一種複製的淪陷。
如果試著閉上眼睛、忘記SOP,或許我們也許有機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春風又綠江南岸」──綠色的風,是什麼樣子的風?
說起了風,我的心緒一下子被吹到了大學中文系時的詩詞選修課。
有一回,我們在課堂上談起了詩詞裡的「色彩」,你認真想像過那些詩詞文句中的色彩嗎?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例,詩眼的「綠」字點出的江南風景,那裡的「綠」,和其他地方的「綠」有什麼不同呢?
老師引導著,用我們身處的環境作為例子,問了問我們:「清華和交大在你們心目中是什麼顏色?」
對於一個清華人文學院的學生來說,其中約莫有大多數的學生會回答「清華是綠色」──因為人文學院在山腰上,被綠林山水所環繞,所以在我心目中,清華是綠色,相對來看,交大便是建築所構成的灰色。
那麼清華的綠,是什麼樣的綠色呢?
我閉上了眼睛,光是靠想像就能回憶起楓林小徑上黃綠交雜的顏色、新竹略微寒冷的風、陰鬱的溼氣和溫度、草和樹林的味道──那樣的綠色很鮮明、很有層次,在我心裡清華的綠色,跟世界上任何一處的綠色都不一樣。

這即是文字的力量。
若是你未曾仔細地去感受文字背後寓涵的五感體驗,那麼你讀「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江南水岸的「綠」、跟台中綠川的「綠」,就可笑地沒有什麼分別。
當我們談詩詞文學時,會提到「煉詞、煉句」,對門外的人來說,也許會感覺鑽究那些字句彷彿小題大作,然而事實上,一個字卻極有可能翻轉整個作品傳達的意象。
譬如,試圖表達「寒」的感覺時,應該選擇「冰」還是「冷」這個字呢?若你細細體會二字,包含讀音、以及背後的文化語境,就會發覺這兩個字截然不同:感覺起來,「冰」似乎總比「冷」溫度上更低一些;觸覺上似乎更堅硬一些;聽覺上則更清脆一些。所以就難怪古詩人會「 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
有好幾次,我們在詞選課上,經歷了彷彿集體催眠般的體驗。我們被丟到了詞句中,用這輩子都罕為經歷的專注、深深切切的感受到作品中的氛圍,以通俗的話說:「就像人站在作品裡一樣。」你曾試過這樣讀詩嗎?
到此,我已經把話題扯遠了。上述這些跟設計似乎是無關的,但真正毫無相干嗎?倒也未必。
用聲音去表達一條河
回到三校聯合調查。我們第二個參訪的地點,是雲水謠古鎮的南靖土樓。2006年知名的愛情電影《雲水謠》即是在此處拍攝。

來到這裡,很多同學又會把主題重點放在當地的特色建築「土樓」上。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我的小組由於其中日本博士班學長的帶領,將我們把調查的主題由建築拉到了地景──我們鎖定了遊覽車入口一帶的懷遠樓,以至和貴樓,兩者其間依傍聚落的河流水道。
Tags: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