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未來與末日:漫談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沉浸式及大型裝置作品

未來與末日:漫談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沉浸式及大型裝置作品
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邁入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邀請99間畫廊共襄盛舉,其中包含23間設址台灣的畫廊。這時展場內的幾件大型裝置便彷若長篇小說中的章節頁,以震撼的感官體驗讓觀者的腦袋有些許喘息的空間,能夠將腦袋裡擁擠的空間稍作整理再出發。

今年邁入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邀請99間畫廊共襄盛舉,其中包含23間設址台灣的畫廊。偌大的南港展覽館納入了逾百位藝術家,數千件形式、媒材、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其中除了古今中外,新銳及資深藝術家的作品,也不乏如村上隆、小松美羽、石田徹也等近年受到網路社群矚目及喜愛的創作者。

雖然我自認也是個常看展的人,但我仍不時感到要被如此龐大的資訊量吞噬。這時展場內的幾件大型裝置便彷若長篇小說中的章節頁,以震撼的感官體驗讓觀者的腦袋有些許喘息的空間,能夠將腦袋裡擁擠的空間稍作整理再出發。

2R2A2901
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在南港展覽館內的八件裝置作品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創作時期也大不相同,卻不約而同地傳達出對科技與社群的觀照、省思、關懷、甚至是焦慮。 立木畫廊展出一系列由美國多媒體及錄像藝術家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的錄像雕塑作品。

縱橫藝壇逾30年的湯尼.奧斯勒被譽為是美國錄像雕塑藝術的先驅。此次展出創作於2019年的系列作,據說是受到近年廣受討論的面部識別技術的啟發。 湯尼.奧斯勒將不同種族、性別的臉孔投影在如麵團般的橢圓石塊上。

錄像中的五官機械地做出眨眼、微笑等表情,一縷玻璃燒製、各種顏色的淚珠則掛在祂們的臉龐上,在恐怖谷中透露出某種詭譎的美感。湯尼.奧斯勒彷彿透過不同媒材的拼貼創造出短暫的生命體,對照出隨科技狂飆而益發冷漠的社會群體。

TO-LM30176-MemG-det01-hr-1024x683
Photo Credit: 立木畫廊提供

無獨有偶,由双方藝廊展出,國內青年藝術家陳萬仁的《夜太美》 則碰觸了科技與人性接壤的另一個面向。陳萬仁在數個防水智慧型手機加裝馬達,創作出數個能自行於水中游動的錄像裝置,循環播放著以各樣泳姿游泳的人影。在黑暗的展間中,觀者圍繞著淺淺的水池,只有手機影像的微小光線。乘著手機悠游的姿態彷彿是資訊成癮的現代人的寫照,漫無目的、看似自在卻又不知何往,無所適從。而觀者由上而下、螳螂在後般的觀看角度,也不禁讓人聯想起網路世界中,每個人都是演算法機制及社群平台「老大哥」掌控下的籠中魚。

Image_夜太美-1024x684
Photo Credit: 双方藝廊提供

同樣在黑暗空間中展出還有韓籍藝術家夫智鉉的《Ultimate Space》, 由阿拉里奥畫廊展出的這件沉浸式裝置由紅色雷射、廢棄漁燈、煙霧機所組成。夫智鉉企圖用科幻的場景建構出第三空間理論(The Third Space)中消弭隔閡、求同存異的烏托邦世界。在霧濛濛的紅色光線中,觀者彷彿被丟到一個充斥流體的空間,不規則上下移動的漁燈裝置,則讓人有一種自身正在漂浮的錯覺。狹小的展間卻在光線的交織中彷彿無限延伸,但紅色如警示的色調卻又淺淺浮現某種不安感。

Jihyun-Boo-Ultimate-Space-2018-LED-junk-
Photo Credit: 阿拉里奥畫廊提供

若上述兩件是旨在描繪一個未知而詭麗的異日場景,由臺灣團隊豪華朗機工設計的一系列動能裝置則像是未來世界的假想居民。豪華朗機工近年以多媒體藝術及大型機械裝置知名於藝壇,累積許多視覺及表演藝術的跨界成果。

此次由誠品畫廊展出《漫遊-羽》 彷若一只優雅的賽博格生物,巨大的機械結構和金屬羽翼在空中飛翔。裸露在外清晰可見、旋轉飛快的齒輪結構,與緩慢晃動的羽毛在視覺上呈現速度對比、音樂般勻稱的運動節奏,讓《漫遊-羽》呈現出自在、隨興的姿韻與美感。

11_豪華朗機工等藝術家的大型裝置藝術,成為目光焦點
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三位華人藝術家的大型創作包括朱銘的《人間系列 – 排隊》 (真善美畫廊展出)、趙剛的《China Party 2020》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展出)、艾未未的《行之道》和《奧德賽》 (前波畫廊展出)則將視角拉回現實世界,三件作品分別表現了日常、暗潮、災難三個不同的現世場景,而其中又屬艾未未的人間末日最為警世。

艾未未,_“行之道_(雛形A)”,_2016,_強化聚乙烯,_1640_x_58
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艾未未, 行之道 (雛形A), 2016

同時間也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災難的靈視》 展出的《奧德賽》是一件大型壁紙創作,以古希臘神話人物風格,寫實地描繪世界角落,難民營和爭議地區裡正在發生的人道災難。在以《奧德賽》圍繞而成的矩形空間中,《行之道》正停泊在此。《行之道》是一座巨大的充氣雕塑,一座通體黑色、載滿難民的救生艇。在藝博會這樣的場合,許多滿懷鉅款的藏家在此品味藝術、尋歡獵豔,艾未未的作品在此處因而顯得格外諷刺。他雕塑的難民沒有臉孔、沒有表情,但觀者心知肚明在世界的某處,《奧德賽》裡的紛擾和毀滅正如實上演著。

2R2A3315
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無論是想像中的未來或是千里外的末日,綜觀台北當代的幾件大型裝置,似乎都是指向某個有距離但不遙遠的彼岸。科技和社會帶給藝術家靈光和焦慮,讓他們得以描繪某個平面的命運,觀者則在走進作品的同時也短暫的跳脫乏味的現實,回頭卻又因島嶼日常的歲月靜好而心存僥倖和竊喜。感謝藝術,讓我們得以恣意徜徉未知的異日,又能隨時逃回偏安的現實,不惹一絲塵埃。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