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醜陋史》:美麗的事物總是遵循一定的標準……醜陋卻無可預計,帶有無限可能

《醜陋史》:美麗的事物總是遵循一定的標準……醜陋卻無可預計,帶有無限可能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縱觀歷史,醜陋的表現形式層出不窮,使這一概念複雜化且發生轉變,甚至發揮了積極作用,衝擊了既有的審美標準和社會慣例。二十世紀丹麥藝術家阿斯格.尤恩(Asger Jorn)提出:「一個時代沒有醜陋,就不存在進步。」

這些「醜」娃娃與漢斯.貝爾默(Hans Bellmer)的超現實主義球狀玩偶有可比性嗎?除此之外,還有最近出現的「醜娃娃玩偶」,是由大衛.霍瓦斯(David Hovarth)和金鮮瑉(Sun–min Kim)在二○○一年發明的毛絨玩具,其中包括動物形狀的玩偶和書,書名叫《醜陋宇宙的醜陋指南》(Ugly Guide to the Uglyverse),宣稱「醜陋是新型的美麗」。當電視劇《醜女貝蒂》(Ugly Betty)風靡之時,美國廣播公司(ABC)發起一場類似的運動,號召人們「勇於變醜」,就像《史瑞克音樂劇》(Shrek the Musical)的宣傳語所說:醜八怪歸來。

這些流行文化現象是如何融入醜陋譜系學歷史的?發生在這段歷史中的,有人們為「一戰」期間毀容者所進行的整形外科手術,現代心理學對「醜陋幻想症」(一九八七年被正式命名為「身體畸形恐懼症」[dysmorphic disorder])的診斷,以及現代行為藝術家奧蘭(ORLAN)(在根據西方名畫中的美人形象為自己進行面部整容手術後,還是被人稱為「醜陋」)。據估計,二○○五年,美國人在整容手術上至少花費一百二十四億美元,超過包括阿爾巴尼亞和辛巴威在內的一百多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總人口達十億人以上。在其他眾多案例中,醜陋到底該身居何處?要講述醜陋與審美和文化影響緊密聯繫的故事,這些例子只是一個開頭。

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文化中被視為「恐怖可畏」的東西也不同。「醜陋」以現實世界為基礎而存在,卻又保持著它的概念性,模糊不清、適時而變、形態各異。醜陋同時可以為任何依附於它的事物做修飾語:醜陋藝術、醜惡天氣、醜惡行為、醜女孩。它具有關聯性,本書著重從這種關聯性展開:近距離分析各個醜陋人物,並延伸至「醜陋」群體和突破自我與他人界限的「醜惡」感受。醜陋在強化這些分歧的同時,也模糊了這些分歧的界限。書中每一章都從不同視角提出關於醜陋的不同概念:從跳出觀察者的「視角」,轉移到依靠觀察者「本我」視覺難以呈現的方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醜陋史:神話、畸形、怪胎秀, 我們為何這樣定義美醜、製造異類?》,創意市集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格雷琴・亨德森(Gretchen E. Henderson)
譯者:白鴿

人性——是由醜陋所維持的嗎?
深入歷史,探索專屬於醜陋的文化系譜。

18世紀的利物浦,曾有個名為「醜臉俱樂部」的兄弟會,
過去美國法律中,有一條「醜陋法」,禁止身體畸形者出入公共場所,

建築、繪畫、五官……美麗的事物總遵循一定的標準,
難怪安伯托・艾可會說:「美麗有時很無聊。」

醜是原罪、醜小鴨、醜八怪……,「醜陋」一詞被人們肆意使用,成了帶有負面意義的詞彙。它的定義五花八門,卻脫離不了被厭棄、具攻擊性、恐懼的內涵。本書從醜陋的身體講起,分析了不同時期和地區對醜陋的感知,梳理其發展變化,以及醜陋如何激起大衆的複雜情緒與想像。

究竟什麼是醜陋?醜陋的存在有何意義?透過歷史文本中的個人、群體和感官案例,深入解析種族、階級、性別、宗教、年齡、殘疾與審美的關聯,也許我們最終能解除對美醜分級或營造對立的慣常思路,在重塑文化價值的過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角色。

創意市集《醜陋史》cover
Photo Credit: 創意市集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